我對搖滾樂、流行樂全然外行。幾年前讀了村上春樹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看他談論 Schubert 鋼琴奏鳴曲,似乎頗有見地,於是也跟著去找他推薦的爵士、搖滾唱片來聽。便是此時,我方才知道 Bruce Springsteen 這號人號。Bruce Springsteen 的唱片頗多,我也不知道如何挑起,最初買了一張 2002 年出版的 The Rising, 覺得曲風頗合胃口,於是就開始收集其他唱片。記得村上春樹推薦 Burn to Run、Burn in the U.S.A. 等,我也跟著胡亂買了一通,只覺有些不錯,有些則普普通通。尤其是近年的專輯,特色不強而且曲風沒什麼變化,聽來聽去,最喜歡的仍然早年的 Burn to Run 和 The River 這兩張。
前幾天在唱片行,看到 Bruce Springsteen 的 2009 年的專輯 Working on a Dream,封面甚不起眼,側標上密密麻麻一片讚譽之辭,於是抱著點期待買來聽聽。結果倒是還不錯,雖然不及早年那麼精彩,卻也不致失望。
最近聽了幾年搖滾樂,看來「每況愈下」似是搖滾樂的常態。凡我喜歡的團體和樂手,總是以初出道的幾張專輯最有原創性,然後會有一兩張顛峰之作,接下來就開始吃老本自我重覆了。Bruce Springsteen 似乎也是如此,儘管他在最近幾年的專輯,偶爾仍有出色之作,但總是不及 1970~1980 那時期的活潑有力。相反的,古典樂不論是作曲家或者演奏家,似乎皆是老而彌堅,隨著年歲增長,境界越來越高,可以輕易聽出他們不斷提升與自我超越。不曉得兩種音樂種類,何以有此差異?
29 則留言:
我手上有一張他的Human Touch
albertwui 兄,您是搖滾樂愛好者嗎?不知道您還喜歡哪些團、哪些專輯呢?
哈哈,我是搖滾客。
Extreme, Mr Big, Bon Jovi, Eric Johnson, Eric Clapton, Joe Satriani, Steve Vai, SRV, Metallica, Creed ....
還有很多很多
還未玩音響前很迷電吉他,所以收集很多搖滾樂,現在就比較傾向jazz和classical之類的
我發覺玩音響的人通常都不聽搖滾,甚至看不起rock music,很納悶
我不算搖滾迷,不過很喜歡rock supergroup "A Perfect Circle",大力推薦,可以去youtube聽聽看"The Noose", "The Outsider", "Blue", "Weak and Powerless"等
兩位,謝啦!我會從這些開始下手再繼續拓展搖滾樂的聆聽範圍。
albertwui 兄,我和您有同感,至少華人與日本的音響迷,似乎都把古典樂與爵士樂視為正統,以為 hi-end 器材就是要放古典樂或爵士樂才入流。或許這是我們對音樂類型已有先入為主的階級之分,說到古典樂即稱「有氣質」,說到爵士樂則曰「有品味」,搖滾樂卻常和街頭、地下、毒品、暴力等印象一同出現。莫說搖滾樂本是相當有活力有深度的音樂類型,事實上完全不懂其內涵,隨興的聆聽(我就是這樣的外行人),也是非常動聽有趣。
有些搖滾樂錄音固然非常發燒,諸如 Pink Floyd 和 Radiohead 等。而不發燒者,甚至刻意混入大量噪訊的錄音如 Velvet Underground 者,其實也相當考驗音響的功力,正如 mono 唱片一樣,好的音響更能呈現這些錄音的魅力。
在台灣音響界很少人用搖滾樂或其他「錄音不好」的唱片測試音響。然而,在西方的媒體以及音響設計者、DIYer 之間,似乎較少有這種歧視。小弟在台灣試聽音響時,還真不好意思拿出這些唱片來。有時拿出來了,總免不了被前輩奚落一頓。不過許多音響迷愛用的測試片,也往往不是古典和爵士,而常是一些莫名奇妙的「發燒 vocal」,他們還挺得意呢!
WF兄
完全同意你的論點:)
那種只聽發燒碟,人聲唯一論的發燒友,我還真的不肖為伍。
音樂世界那麼廣,只單單聽一種類型的音樂,不是有點悶蛋嗎?
搖滾樂對音響的要求恐怕不下於古典樂,至少我還沒聽過一套器材播搖滾會讓我HIGH起來的。
WF兄,
我也很好奇為何某些台灣音響迷愛戴有色眼鏡,好像爵士、古典以外的音樂就不夠格調一樣。尤其是媒體,往往清一色的古典、爵士,綴以一些「知名發燒片」,相當無趣。反觀許多歐美的音響評論,用來測試的音樂就相當多元。有時我看audio review,重點不是器材,而是看看評論者用什麼做測試片,是不是有什麼看起來特別有趣的音樂。久而久之,這也變成我取得「新」軟體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
雖然20世紀的搖滾佳作似乎比較多,不過近期也有不少我欣賞的artists,像是Tool (Ænima), John Mayer (Continuum), Maroon 5 (Songs About Jane), Coldplay (X&Y)等。
WF兄說的「歧視」,真是讓我心有戚戚。我其實也喜歡聽一些rap,像"Get Busy", "P.I.M.P.", "Enth E ND" 等名曲,還蠻常出現在我的playlist上的。但考量到其他聽眾的心情,這類「不入流」的好音樂,我連帶出去交流的興趣都欠奉 :(
話說,爵士為什麼會成為「品味」音樂的代名詞呢?之前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有位玩音樂的朋友告訴我,Jazz其實是得名於jizz... 沒錯,就是jizz in my pants的jizz,哈哈
albertwui兄,
可能我的要求比較低,即使是我這套頭重腳輕的系統,放張"Lifes Rich Pageant"就能讓我High老半天,哈哈
對了,不知道兩位所說的"發燒Vocal"是指什麼樣的音樂,可以給一些具體的例子嗎?
John Mayer的首張專輯錄影很棒(搞錄音的朋友說的),他的歌我幾乎都喜歡
當然Maroon 5和Coldplay更不用說,不過喜歡後者多一點,尤其是早期的專輯。Scientist那個專輯可以找來聽聽。
Tool比較重,沒記錯是industrial metal一類的對嗎?一直沒有機會找來聽
我比較熟悉的還是純搖滾和爵士吉他演奏類,因為之前實在很迷電吉他,幾乎有名的吉他手的音樂都想盡辦法收集。
發燒vocal就是蔡琴,susan wong,emi fujita之類的。有些歌是挺好聽的,不過只是聽這類型我會抓狂。
另外王菲的CD也是發燒碟,早期的作品《非賣品》和《天空》。錄音和音樂都很棒。
昨天去唱片行看到《天空》的再版,一張賣500台幣,另一張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要價800左右。一問之下原來便宜的是本地壓制(馬來西亞),貴的是香港製造。
WF兄,你也太謙虛吧,你的setup也算頭重腳輕?
專門瞄準發燒友的口水歌曲唱片都是smooth jazz,是因為這樣的唱片大多數音響迷們播放起來不會覺得自己的音響出了問題。
可以看到,這種唱片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大概也可以說明近代高級音響的演進出了大問題,因此播放一般音樂都覺得很惱人。
不管搖滾、Jazz、古典,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的音樂,在真正的好音響上播起來都很棒。
劉兄:
一矢中的
認同
音響再好,如果音樂播出來無法感動人,倒不如送去再循環
albertwui兄,
WF兄的setup沒話說,頭重腳輕的是我的系統啦!
我對搖滾的分類似懂非懂,但網路資源給Tool的標籤是"Alternative metal, art rock, progressive metal, progressive rock"。可以先去Youtube試聽看看,"Forty Six & Two"和"Lateralus"我都很喜歡。
原來所謂「發燒vocal」指的是這類專輯啊!我倒不會排斥這類音樂,但向來沒辦法一次聽完整張專輯就是了;唯二的例外是Best Audiophile Voices I&VI (那也是發燒vocal吧)。
說到industrial metal,我也喜歡Nine Inch Nails的"With Teeth"專輯,尤其是其中的"The Hand That Feeds",巧妙運用諸多比喻、雙關語極盡挖苦之能事,聽起來格外過癮。
哈哈,抱歉搞錯了,對metal的分類不太熟悉。
nine inch nails你也聽哦,你口味蠻重。
要去youtube看看了
其實所謂頭重腳輕是怎麼回事?
日本應該是倂重吧 向STEREO SOUND的唱片推薦也是有固定兩位在推流行樂 只不過惡劣的中文版出版商都砍掉後面而已
哈哈,原來金屬算重口味啊?比較"重口味"的團體,我還喜歡Queens of the Stone Age。
頭重腳輕喔,就是那個意思啊!前端ok,但是後端不太ok。所以最近想升級 :)
呵呵,不然重口味是指什麼?難道是蘋果片?
我剛入手一台中古機,marantz CD65 MK II
,CDM4/19,TDA1541A
聽起來還好,和之前的CD63SE好像有點差別,但講不出來,哈哈
我的setup算是前輕後虛吧,直入T-amp
聽搖滾真的少點rock
cloning 兄,我會這樣說,是因為 Stereo Sound 的評論試聽片還是以古典、爵士為主,家訪時,主人的興趣也以古典或爵士居多。此外,每次 Stereo Sound 推出精選測試專輯,也都是一張古典、一張爵士,所以才有這種印象。話說回來,Stereo Sound 也不能完全反應日本的情況就是了。但西方的音響雜誌,不論是評論用的測試片,或軟體推薦,確實隨興多元不少。
劉兄您好,
您所言甚是,那些唱片(原來叫 smooth jazz)真的是怎麼放都不會難聽,拿來當作測試片或調音片,鑑別力頗低,果然只有金耳朵才能分辦。
小弟也算是一路看著您的文章成長,很高興在此與您相遇。
albertwui 兄,
說到王菲,小弟年前買了些王菲的重製專輯,好像是在香港後製,聲音非常不自然,音效極差。不知這是怎麼一回事?
眼兄,
其實我也太不清楚所謂的 "發燒 vocal" 是哪些歌手/專輯,因為一聽就全無興趣,根本不想詢問細究。唯一知道的只有蔡琴和陳潔麗,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買來聽聽。我也買過幾張,因為實在好奇這些唱片在我的系統上會發出什麼聲音。
眼兄,
我也覺得很疑惑,Jazz 不是發展自美國 20 世紀初期的下層社會嗎?幾時搖身一變,居然變成菁英和優雅的象徵。或許 20 世紀中期的白人爵士開始附加這種調調,不過我最喜歡的 Jazz 樂手例如 Ella Fitzgerald, Bing Crosby, Billie Holiday 等都豪不優雅,甚至有點粗硬。
albertwui 兄,我只知道「大香蕉」,蘋果片是啥?
albertwui兄,
我也想知道什麼是蘋果片...
如果嫌T-Amp沒勁的話,一起玩Gainclone吧,聽rock一點都不虛!其實有些高功率的T-Amp低頻野蠻生猛的,只是細節質感上就有所欠缺了。
WF兄,
抱歉了,我對蔡大姐沒有愛...
原本還以為發燒vocal就是發燒+vocal,看來是我太孤陋寡聞了。
我也不知道為何Jazz的形象有這麼巨大的轉變,或許是越小眾、越少人喜歡的東西,越容易成為自許菁英的人拿來表現自我品味的工具?或許幾十年後,rap也有可能成為菁英和優雅的象徵啊!
我也喜歡Jazz,不過我通常都聽無vocal的,比較喜歡的artists有Cannonball Adderly Quintet, John Coltrane, The Modern Jazz Quartet, Tsuyoshi Yamamoto Trio等。
想不到大家討論熱烈起來了
什麼是“大香蕉”?
蘋果片就是台灣人俗稱的A片啊
我的T-amp是TA2020,2024我也有用過,有空要弄起來比一比。
WF:王菲那張專輯你買了?不好聽?幸好我沒買
大眼睛:gainclone我一直都想玩,苦於toroid難求,本地只有EI牛。要買toroid只有進口一途,成本太高所以卻步。
劉名振:你的blog我都看了,只剩video還沒看。音響地獄那篇蠻有趣。
classical和jazz始終還是小眾音樂,多數是音響人在聽。
不過最近幾年jazz vocal的音樂逐漸流行,像joanna wong之類的歌手都蠻受歡迎的。
反而是rock有點不爭氣,有點每況愈下的感覺..
albertwui兄,
从RS可以买到nuvotem的toroid tranformer,价钱虽说有点贵,不过听说品质不错,给你参考下。小一点VA的比较不值得,大一点的还可以看一下。
18V 160VA RM179 = 42.5Euro
18V 225VA RM220 = 52.2Euro
两个都是encapsulated.
http://malaysia.rs-online.com/web/search/searchBrowseAction.html?method=getProduct&R=2238774
http://malaysia.rs-online.com/web/search/searchBrowseAction.html?method=getProduct&R=2238825
刚才check回之前回复的link竟然发觉我看错160VA的break column price,单颗其实是RM225,225VA是RM220没错,160VA比225VA还贵。看来在rs买东西也是要挑一下。
**最近都心不在焉,看东西看错,打字也打错。。 >.<
jazz歷史上是從jass jasz jas jaz之類的字轉變過來的形聲字 主要是像"衝啊'這種意思跟jizz比較沒關係. jazz這字早期白人用的多 黑人比較覺得有歧視味道而比較少用. 如果找的到大塊文化出版的"jazz爵士樂天才班"可以參考看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