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ower Am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ower Am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人生第五部擴大機:TI TPA3255 Class-D 後級

很久沒有寫網誌,但在音響並非完全沒有進展。去年好友提到他被新的 D 類放大機嚇到,幾千塊小小一台,吃交換電源,聲音與他的 hi-end 後級各有特色。我過去對 D 類放大印象不佳,聽過許多廠機,雖然小巧、省電、不發熱,十分符合我的偏好,但聲音實在平淡,帳面上的功率數字和實際聽感有很大的落差,更嚴重的是對音樂的刻畫相當遼草而死板,聽起來不痛不養,一點也沒有深刻的感覺。

這回聽了好友的分享,發現近來 TI 出了許多新的 Class-D 晶片,似乎與昔日僅有 ICEpower 等少數選擇的環境已然有所不同。研究了幾顆 IC 之後,變訂了雙聲道可達 315 瓦的 TPA3255 評估板來玩。

買評估板的好處就是安全省事,電路細節都有原廠的 datasheet 寫得明明白白。TPA3255 可以接成 mono 模式(可達600瓦),不過我只有一張板子,先用立體音模式。很多人用交換電源搭配 Class-D 擴大機。我也先隨變找個大功率的交換電源來試試,一開聲就聽到還滿不錯的聲音,與我記憶中的 Class-D 擴大機有相當的不同,挺有潛力。

接著就認真的裝機,找來一張厚鋁合金板當底座,塞進竹製機殼。有不少網友在玩高級的交換電源,但我跟交換電源實在不熟,還是先用傳統電源。訂一顆大功率的 Block 變壓器,大功率整流子 (MUR系列,取其較活潑的音質),再上 RIFA PEH 169 大水塘 (發燒味重一點,稍能平衡 Class D 平淡的走向),就是簡單的電源。放大線路還是做了些調音,但也僅是簡單的換換電容、跳過一些不需要的電路。其實還有更多可以調的地方,例如把擔任前級的 op-amp NE5532 換掉,不過暫時還沒有動手。

就這麼偶爾調一調,不知不覺也聽了超過半年。聲音如何呢?能長時間聽而沒有被換下來,必然有其優點。它沒有過去 Class-D 那種死板的聲底,不過對音樂的表現仍然較為冷淡無趣一點,韻味和音樂性完全不是離散擴大機 0347 的對手。但 Class-D 最大的優勢就是廉價的功率,小巧不熱就輕易地上看數百瓦。對我難推的全音域喇叭 Jordan Eikona 2 來說,這部 TPA3255 Class-D 後級無擬可以輕鬆無滯礙的駕御,比 JOB 225 後級更為寬鬆自如。相比之下,JOB 225 的刻畫能力和音樂性雖然略勝 TPA3255,但一面臨場面較大、動態急需時,仍然會有些緊繃,不像 TPA3255 總是如履平地,可以放心的聆聽馬勒、理查史特勞斯、蕭士塔高維奇等神經兮兮的音樂。


二十年前剛開始玩音響時,嚮往的是小功率擴大機,最好是美聲實作雜誌上那些仙人專屬的 2A3、45 單端後級。想不到後來從 25 瓦的 Gainclone、0347,再玩到破百瓦的 JOB 225,現在居然變成在玩早年一點也不喜歡的 Class D 擴大機。人生無常,世事難料。至於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功率呢?因為,我有新的喇叭正在進行。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MSB Technology 新後級 M204


MSB Technology 是音響名廠,尤其在數位訊源領域廣受好評。雖然我對於 MSB 的風格始終缺乏興趣,聽不出好處,不過他們新出的 mono mono 後級 M204 確實吸睛。


功率達200瓦的後級模組緊湊地塞進直筒狀的機箱,銀白色鋁合金放射狀鰭片,不免讓人想起另一瑞士名廠 Nagra 的製品。不過第一個映入我腦海的印象,卻是當年 TEAC ion crysta 系列的空氣清淨機。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人生第四部擴大機:JOB 225


瑞士名廠 Goldmund 的關係廠商 JOB,在消寂多年之後,2012 年底又開始推出產品,第一個就是後級擴大機 JOB 225。除了與 Goldmund 有類似的技術、類似的聲音走向之外,早年對 JOB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極端迷你的機身,比一張3.5吋磁片大不了多少的擴大機。


就我所知,JOB 將近十年沒有推出新產品了,也有併入 Goldmund 的傳言,不再作為獨立品牌存在。想不到 2012 年底卻有了新消息,在數位流和耳機當道的現在,重新推出小尺寸的擴大機 JOB 225。

和之前 JOB 的擴大機相比,JOB 225 並不算小,造型和作功似乎也稍微粗糙了點,但售價卻出人意料,一台 125W 的雙聲道後級,只賣美金 $1,699  (第一版在 Amazon 賣 $1,499,後來支援多國電壓的二代漲到 $1,699)。

我現役的後級擴大機是 47 Treasure 0347,這幾年下來聽得非常愉快。然而我對 JOB 一直很有興趣,早年市場上仍有超小型機種時買不起,現在有了工作,JOB 價格也變低了,半年前的某一天,心情低落,也就訂了一部。這是我人生裡第四部擴大機,第一部非 DIY 的廠機後級。


JOB 225 號稱是瑞士製,外觀平平無奇,作工也談不上精緻,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種體積小巧,又有工業感的造型。JOB 225 每聲道功率 125 瓦,比 47 Treasure 0347 有力許多。我的 Jordan 喇叭雖是全音域單體,但靈敏度儘有 86dB,不論是 Gainclone 或 0347,聽大場面的音樂推力都有推力不足的時候。換上 JOB 225 之後,驅動力果然有立竿見影的變化,聽交響曲尤其明顯,低頻的收放、場面的起伏,控制力都好上許多,讓我第一次覺得有喇叭有吃飽的感覺。



JOB 225 是離散晶體機,聲底乾淨,幾乎沒有染色,響應平直,不強調某一個頻段。Break-in 之後,音色有幾分 Goldmund 的精緻感,耐得住久聽,這半年長時間聽下來,從來沒有紊亂刮耳的情況。但 47 Lab 並沒有那麼容易被超越。JOB 225 的驅動力雖好,也沒有明顯的缺點,但與 0347 相比,硬是少了一股感染力。JOB 225 高頻的表現比較機械化,不像 0347 有一股即興而悅耳的泛音由然而升,充滿了空氣感。0347 的音色比較粗疏,但別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氣韻,音樂由是多了幾分細膩的轉折。

我很難說 JOB 225 或 0347 哪個比較好。心情低潮之際,胡亂消費,其實並沒有什麼升級感。這風風雨雨的半年,接上 JOB 225 之後就不再有閒適的心情把它換下來,於是也糊裡糊塗地用 JOB 225 聽了許多音樂,聽了很多很多馬勒的交響曲,渡過了這一段瘋狂的日子。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人生第三部擴大機:47 Treasure 0347


去年在東京 47 Laboratory 的「總部」聽到新擴大機套件 47 Treasure 0347 的聲音,就很有好感。過了幾個月,終於也買了一部,成為我的第三部擴大機。

我的第一台擴大機是 Colin 製作的單級 5842 耳機擴大機。那是十幾年前還在念高中時買的,那時還沒開始玩喇叭,買來推 Grado SR-125Alessandro Music Pro。雖是耳擴,但 Colin 在 5842 上裝了喇叭端子,說是推廣小功率擴大機。有一陣子 Alessandro Music Pro 送回美國原廠檢修,一時無聊,拿家庭劇院的 AV 喇叭,接上 Colin 擴大機聽,想不到一聽就入迷了。廉價的 AV 喇叭絕對談不上多好,但全音域單體用小功率管機小小聲聽,聲音相當純淨鮮明。從此之後走上不歸路,開始玩全音域喇叭。AV 喇叭很快地被我換成了一對用 Fostex FE-103 Memorial 做的低音反射小書架,Colin 5842 只有 0.6W,近距離聽簡單的音樂,音質真好。幾個月後,美國原廠送回一副全新的 Alessandro Music Pro,直接被我打入冷宮,一眨眼十年,到現在耳機仍尚未完全 run 開。

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那時為了修改 CD-Player AMC CD-8b,沒日沒夜的閱讀 diyAudio 的文章。當時在 diyAudio 上最紅的就是 NOS TDA1543Gainclone。試做 NOS TDA1543 之後,驚為天人,想不到如此精簡的電路,聲音卻遠勝我改了半天的 CD-Player,從此對 diyAudio 深具信心,也就試著做同樣架構精簡的 Gainclone 來玩。當時 5842 已經用上了各種好料,加上了管整流,音質非常優異,但功率太小,聲音緊了些,聽管弦樂曲究竟是施展不開。Gainclone 開聲時,我非常驚訝。Gainclone 的功率是 5842 的數十倍,推力更好並不讓我意外。神奇的是 Gainclone 的聲音還非常細膩柔美,一點也沒有尋常晶體機刮耳吵鬧的毛病。以純淨鮮活的角度來說,Gainclone 仍然略遜 5842 一籌,但整體表現畢竟全面多了。於是,Gainclone 成了我的第二部擴大機,中間經歷少許修改,一路用到了現在。

去年在 47 Labs 聽到 0347 的聲音,覺得走向和 Gain Card 頗為不同。0347 是全離散元件設計,和使用 OP-Amps 的 Gain Card 完全一樣。工程師塜原和俊說,0347 的電路架構與耳擴 0147、前級 0247 相同,都是電流回授的設計,只是輸出功率更大。其實我對自己的 Gainclone 頗為滿意,並沒有換掉它的動機。但我對 0147、0247 那鮮活的聲音懷著好感,OP-Amps 用久了,也很想試試看離散的晶體機。0347 和 Gainclone 一樣好照顧,尺寸小、耗電少、不發熱,又沒有消耗品,可以整天開著隨時聽音樂,完全符合我的使用習慣。於是,今年 2012 年,終於買了 0347 的套件,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三部擴大機。

47 Treasure 的套件,絕對不算好裝,連高手 RJM 都曾感到挫折。我先前已經有組裝 0147 的經驗,0347 的設計與布局相差不多,所以順利了些。雖然裝機過程複雜,所幸 47 Treasure 的套件有詳實的說明手冊,從電路設計、元件、裝組技巧開始,一步一步帶領玩家。即使我厚顏地自認是有經驗的 DIYer,仍然從組裝套件的過程中領會許多。

組裝步驟從由簡入難,從機殼元件開始,再來是電源,接著是放大板和繁複的走線。安裝零件的先後順序都經過考慮,說明手冊裡還有詳細的檢查點,減少出錯的機會。

機箱底板用三顆圓頂的螺帽來當腳墊,簡單有效成本又低。
我很欣賞這種設計。
鐵板折成ㄇ字型充當底盤,也是經濟有效的設計。
喇叭端子、RCA 座都是很 light 的款式,品質不錯。
主變壓器,18VAC輸出,120VA。RS 製品。
47 Lab 的產品,不用期待發燒料,
電阻電容都是俱有一定水準的工業級產品。
輸入交連電容是 Nichicon Muse BP 系列,是屈指可數的音響級零件
按照指示把電解電容的外皮剝除,據說可以減少靜電附著。
一個聲道的放大板。小小一張 PCB 塞滿電晶體,輸出功率是 30W。
最特別的是有兩顆電晶體接成二極體,
用瞬間膠黏在功率晶體上作溫度補償。
喇叭保護器就是一根保險絲,串在訊號輸出的路徑上,十足簡潔。
原以為這根保險絲會影響聲音甚鉅,而試著更換,想不到差別卻很小。
47 Treasure 的套件走線都很繁複,不過由於 0347 是後級,
省了訊源選擇和音量控制,比 0147 與0247 省事。 
47 Treasure 系列一貫的工業設計,用白光 LED 打在壓克力板上。
一台30W的雙聲道後級,不到 A4 尺寸。
小巧的機身,帶有簡約復古的味道。
從 Gainclone 換成 0347,一開始聽到了有點凌亂而緩慢的聲音。過了半個小時,聲音漸漸穩定了,但相較於調整多年的 Gainclone,似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升級感,Gainclone 比較快速凌厲、精緻細膩。放著一夜 break-in,隔天醒來再聽,聲音又好了點,慢慢聽出了一些好處。

0347 功率不大,電流輸出也不大(30W@8ohm,40W@4ohm),但聲音很平穩,自然而開闊。速度不快但卻沒有停滯感,有一種悠揚的流暢性,似乎把音樂的細節展演得更清楚了。動態雖然略遜於 Gainclone,但對單體的控制卻似乎更好,特別是低頻的衝擊反應明快,聆聽鋼琴演奏非常有勁。最奧妙的是,0347 的微動態十分豐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鮮活與生動。縱使推力有限、質感不夠精緻、音色不夠細膩、氣質不夠高貴、低頻延伸不特別開展、沒有驚天動地的氣勢,但卻充了活生感,讓人不知不覺地被抓進音樂裡,而根本無心掛念那不盡完美的音響性能。

0347 聽起來如何,很難用一言兩語形容。0347 的聲音和我所聽過其他的晶體擴大機都不一樣,既沒有大多數晶體機的活潑凌厲,也沒有 A 類擴大機的醇厚溫暖,但豐富的活生感卻讓我想起我的第一部擴大機,Colin 單管 5842。Colin 的小管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那種鮮活純淨的聽感。0347 當然沒有單端管機的尾韻,也沒有 Colin 管機那飄逸的高頻,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寬鬆的聽感和較為全面的控制力,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則是異曲同工。

在東京的時候,曾經請 47 Lab 的老闆比較 Gain Card 與 0347,全離散架構的 0347 是否比 Gain Card 更好?他只說:「不一樣」。確實,在我家裡,接上自己的系統聆聽,感受的確是如此。我還記得原廠 Gain Card 在我家的聲音,溫暖豐厚,帶有傳統 PP 管機的韻味。而我的 Gainclone 則調得通透明快,柔美細膩。0347 沒有管機的韻味,也不夠細膩通透,在諸般音響性能的衡量上,表現是不全面的。然而,那絕妙的活生感,足以令人忘懷音響,不可自拔地沉浸在音樂裡。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重製 Gainclone

47 Labs Gaincard 與 Gainclone 的故事應該已經不需要再多作介紹。在 2002 年前後,Gainclone 正在 diyaudio 上如火如茶地流行,許多網友討論如何挖掘出更多 Gaincard 的祕密、如何改善他們的 clone 機。那時我才剛剛開始 DIY,還在調整我的 Colin 5842 真空管機,對 Gainclone 感到好奇,但卻沒有心情和能力從頭至尾做一台全新的後級。2003 年的夏天,我試作了 NOS TDA1543 DAC,發現聲音真的非常好,於是對 diyaudio 和 47 Labs 變得很有信心,又覺得 5842 單管擴大機功率實在太小,於是訂了材料試做 Gainclone。

那時為了 0.6 瓦的 5842 擴大機苦惱不已。5842 單管擴大機,聲音的確非常純淨細膩,但功率太小是完全無解的問題。為了榨出更多低頻和動態,在電源處理上不遺餘力,換上了大變壓器、用 LCLC 濾波,濾波電容也換上 Black Gate NH,更試嘗過不同的工作點,但推起我的全音域喇叭,效果畢竟有限。我還記得 2004 年某個下午,我參考 Thorsten 發表的 inverted 架構版本,買了堅新 200VA 的環型變壓器,在散熱片上搭棚做出我的第一版 Gainclone。那時我是管機愛好者,對晶體機印象並不怎麼好,廉價品往往粗、硬、刮耳、不耐聽,好聽的晶體機幾乎都是高價製品,但 Gainclone 一發聲就讓我目瞪口呆。二十幾瓦的 Gainclone,低頻動態遠勝 5842 理所當然,然而 Gainclone 居然還非常細膩鮮活,柔軟輕鬆,並不比我調校許久的 5842 差多少。當然 5842 的細節、質感、韻味還是好上一些,但 Gainclone 寬鬆流暢、清淡自然的個性也非常迷人。那一陣子我交換著使用 5842 與 Gainclone,半年之後,我裝了第二版 Gainclone,終於完全取代 5842,成為主力後級。第二版 Gainclone 改用 non-inverted 組態,線路和廠機 Gaincard 幾無二致。用料也比較講究,左右聲道各一顆堅新 200VA 環型變壓器,Motorola MUR860 整流二極體,並且用上了 Black Gate FK 電容、Caddock MK132 電阻、Riken 碳膜電阻等零件。第二版 Gainclone 可以說是以我當時的所知所能,盡可能地投注心力與物料的成果。第二版的 Gainclone 一聽就是六年,到了今年 2010 年,所有器材、線材、墊材都換了幾輪,Gainclone 成為全系統中最資深的一件。

在這幾年間,聽過了許許多多的後級,其中不乏令我相當欣賞甚至心動的廠機。但沒有任何一個方案能像 Gainclone 一樣便宜、耐操、簡單、省電,聲音又好。聲音比 Gainclone 好的機器,不論廠機或自製,成本都高上許多倍,尤其是真空管後級或 Class-A 晶體機,聲音固佳,但又熱又耗電,不可能 24 小時開著隨時播放音樂。某些音響迷可以固定每天熱機兩小時,再正襟危坐地聆賞三個小時,然後關機。這種聽法我完全學不來,我喜歡日日夜夜時時刻刻與音樂相伴。來來去去,最後實在別無選擇,繼續讓 Gainclone 為我歌唱。也幸好 Gainclone 體質實在不錯,除了功率仍然稍小、音色不如單端管機或 Class-A 晶體機溫潤豐厚,此外可挑剔之處還真是不多。尤其細節豐富,清淡敏銳,前端器材有任何調整都能清楚地反應(話說 Gainclone 原是 Junji 為了設計 CD-Transport PiTracer 而作的監聽器材,詳見此篇訪談)。

Gainclone 功率小,只能推好一部份喇叭。Gainclone 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態動和氣勢,也沒有厚實溫暖的音色,因此並不是人人都會喜歡 Gainclone,都適合使用 Gainclone(當然,本來就沒有任何器材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和需求)。只能說,幸好我還滿喜歡 Gainclone 的特質,省下很多錢和麻煩。

然而今年經歷 Shigaclone 製作之後,對機箱與避震有了一些新的體悟,對機箱以及聲響之間的連結,也變得比較敏感,甚至覺得機箱是音響器材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多年前製作 Gainclone 時對這部份所知不多,不曾講究機箱,僅用手邊便宜而尺寸足夠的「阿魯米機箱」(即 Diysong 站長早期發行的烤漆鋁機箱),便把所有零件鎖上。「阿魯米機箱」超值好用,但烤漆表面有點酥軟,拿來作後級機箱,把 chip 模組鎖在上面,接合並不十分紮實。此外鋁板也稍薄了點,作 DAC 或前級沒什麼問題,作後級則不夠堅固。我推測這樣的機箱,會吃掉一些細節和低頻,聲音會比較鬆軟,比較糊。像 47 Labs 的 Gaincard 外置變壓器,將主放大線路鎖在一個極小而堅實的機箱裡,其實是非常巧妙的作法。但要模仿這個作法亦有些難處,例如堅固紮實的小型機箱並不好找,而且變壓器與放大線路之前的連結變得相當重要,必須保證電源供應順暢(47 Labs 用的接頭非常奇特,我在電料行尚未見過,不知道是什麼規格)。幾經考慮之後,我決定這次是先換機箱就好,仍然把左右聲道電源放大都裝在一箱,看看聲音有什麼變化。

於是我到唐竹買了一個鋁機箱,厚鋁板,表面經陽極處理,結構紮實。同系列而較小的機箱,我曾用在 First Watt B1 前級上,還算頗為滿意。此外也順便買了一組 Cardas 紅銅鍍銠喇叭端子(binding post)代替原本的電料行雜牌端子。回家規劃了一下,把孔位挖好,就把第二版 Gainclone 拆了,裝進新機箱裡。除了機箱和輸出端子,唯一更動的是輸出入的連線。因為原本的線(Mogami 機內線)在新箱子中不夠長,索性改用 Cardas Litz 線重拉。於是就完成了第三版 Gainclone,這一版的 Gainclone 電路與主被動元件完全沒有改變,機內的配置布局第一如二版,只換了機箱、輸出端子,以及短短的輸出入連線。

第三版開聲後,我聽到了既熟悉又新鮮的聲音。Gainclone 那清淡細膩的天性殊無二致,但聲音的質地不同了,紋理更為清楚豐富,細節又更多了點。簡單說,就是聲音變得更乾淨清楚,但機箱畢竟還是鋁製,仍然有個鬆散的粉味。若要更紮實堅固的聲底,或許得把機箱的底板改為銅板或鋼板。當然銅板鋼板除了貴又難施工之外,也未必就好。許多 hi-end 廠機都用鋁作機箱,除了成本考量之外,鋁機箱確實比較鬆軟柔和,不易發出惡聲。

在重製時,量了一下四顆濾波電容 Black Gate FK 1000uF/50V,電容值竟然還正常如新。這六年間 Gainclone 幾乎不曾關機,使用超過五萬個小時,Black Gate 果然非常耐用。可惜手邊沒有更進階的儀器可以測量電容的其他特性。花了些錢完成第三版 Gainclone,改善了一些問題,算是小小的升級,Gainclone 又可以繼續再陪我幾年了。


附錄:關於 Gainclone 的製作要點,可以參考 Pedja 所整理的文獻。除了傳統中的幾個要點:
  1. 物理上極短的迴授路徑(迴授電阻直接焊在 IC 腳上)。
  2. 很大的電源變壓器,200VA 以上,每聲道各一顆更好。
  3. 很小的濾波電容,1000uF 足矣。
  4. 變壓器與主放大電路分開裝箱。
此外還有一些要點,例如電源電壓要低(Gaincard 用變壓器輸出為 23.5V AC),OP-Amps 的 gain 要設得大一點等等,其實重要性不下於前列四項廣為人知的要點。我看到不少 DIYer 玩 "Gainclone",將迴授電阻焊在 PCB 上,距 IC 甚遠;更用上大水溏濾波電容,還直稱如此低頻才夠,除了皺眉實無可奈何。(不知何為國人尤其 DIYer 如此著重低頻?)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