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尖嘴利音響頻道
玉作搔頭金步搖,高張苦調響連宵。 欲知寫盡相思夢,渡水尋雲不用橋。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Intact Audio Autoformer Volume Control (AVC) 自耦變壓器音量控制器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Lundahl 分相變壓器、Mundorf ZN 電容與 TPA3255 Class-D 後級
TI TPA3255 Class-D 後級聽了一年半,雖然仍有 Class-D 電路深刻感不足的缺點,聲音平直穩健,可以輕鬆駕御我的四單體 Jordan Eikona 2 落地喇叭,也就一直放在音響架上作為主力。
作為 DIYer 就是時時手癢喜歡改機,奈何對 Class D 電路不熟,下手之處不多。除了前述的電源與 mattter 兄提及拉高 PWM frame rate 之外,調整的地方都是類似訊號輸入端。我所用的評估板 TPA3255EVM 原始電路,類比訊號先經 10uF 交連電容,再經孌生 NE5532 轉出正反相訊號,再各經一顆 10uF 交連電容送入 TPA3255。10uF 原廠是用 Panasonic FK 系列,乏善可陳,很快就被我換成 Black Gate N。不過真正差別較大的是把 NE5532 換掉,改成 LME49720,聲音真是壑然開朗,開闊細膩許多。不過說到底,OP-Amp 仍然不是我的首選,能不用還是最好。這顆 OP-Amp 的功能除了輸入緩衝之外,還要把單端輸入訊號分相,而分相最單純(但不是最便宜)的元件就是變壓器了,於是訂了一對 Lundahl LL1592 Line-level 輸入變壓器來作分相,代替 OP-Amp。
變壓器分相之後,每聲道各有兩顆 Black Gate N 4.7uF 作為 DC offset 交連接到 TPA3255。雖然知道交連電容這種發燒料通常只能改變外在、局部的聲音特徵,不過積習難改,仍想用更好的電容來替已經相當優秀的 Black Gate N。就我個人口味來說,比 Black Gate N 更好的電容很少,大多數的金屬化塑料電容都不如 Black Gate(我對金屬化電容特別不愛),鋁箔塑料電容我更是不愛,剩下的選擇就是錫箔、銅箔、銀箔的塑料電容了,而這些電容通常又貴又大,很少做到 4.7uF 這個容值。
Thorsten 推薦的 Mundorf ZN 錫箔 PP 系列,是 Mundorf 少數非金屬化電容,而且是聲音華麗甜美的錫箔,雖然 PP 沒有 PS/TFT 好,但重要的是這系列有 4.7uF/100V 這樣子的規格,適合低電壓應用,不會太貴也不至於太大,是代替 Black Gate N 的好選擇。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數位訊源五年小更新: Soekris dam1021 + BeagleBoard Black 裝箱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Kondo (Audio Note Japan) M7 Line 重新 Clone!
今年八月裝好了Pass的First Watt B1 with Korg Nutube真空管前級,重溫真空管前級的音色。不過沒有多久,這部新前級很快就被束之高閣了。因為,真空管的音色想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搭棚的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Line。長年以來始終心懷重新組裝的主意,便趁著這個契機動手重製了 M7。
十五年前看到業內高手 Thorsten 在 diyAudio 分享日本 Audio Note (Kondo) 的 M7 Line 線路,單管 5687,單端架構電容交連輸出,搭配音樂性佳的管整流 (單管 6X4),只要兩根小管子,精簡的電路馬上吸引我的注意,立刻 DIY 作成 TDA1541A DAC 的輸出級,對聲音也頗為滿意。後來國內 diysong 網站也據此電路為本,洗成電路板販售套件,當時也一度蔚為流行,許多搞不清楚有兩個 Audio Note 的人也開心的玩 M7。
這回翻出了當年仿造原廠 layout 的手搭模組,改在厚紅銅板上重新搭棚。Audio Note Japan 用料奢華,使用銀箔電容、銀線、鋀質電阻、Black Gate 電容等毫不手軟。當時預算無多,雖然買不起銀箔電容,但也是極盡所能張羅發燒零件,部份零件甚至用得比原機更好,例如 100uF x 2 的主濾波電容,直上 Black Gate 頂級的 WKZ 系列,陰極電容也用上 Black Gate 最佳的無極性 N 系列。買不到日本原廠的鋀質電阻,只好改用英國 Audio Note 的鋀質電阻。如今看來當時的投資十分正確,Black Gate 停產之後已經漲到不可思議的天價,現在縱有庫存品也絕對不可能去買了。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2020 台北音響展
Aurender 配 Burmester,這次 Burmester 不過亮,頗有靈氣。
Brodmann 這間秀氣精貴
Musical Affairs 的全音域喇叭音質非常出色,無奈高頻延伸有限,開闊感不免有所壓抑。
惠樺這次搭配落地 Elac,放新專輯用古鋼琴彈的貝多芬合唱幻想曲,很好聽。
很少喜歡 MSB 的聲音,不過這次搭得好,芬蘭頌聽得完全入神了。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音響架十五年後再探
超過十五年前,看到發燒墊材廠 Neuance (已結業)的創辦人 Ken Lyon 大方在 Audiogon 的討論區分享他心中的平價音響架方案,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轟動四方的 IKEA LACK 音響架。那時所得不多,瘋狂的 DIY 音響,所有的錢都投入主被動零件,或是 CD 唱片,音響架這種周邊能省則省,看到有不到兩千元的音響架方案,又有發燒廠背書,立刻到 IKEA 買了三組 LACK 回家組裝。照 Ken 的建議,把腳裁短,中心鑽孔,埋入螺絲,用白膠補強接合面,最後疊起來,三兩下就完成了。
我對 LACK 非常滿意,一用經年。當時年輕氣盛,還在網上野人獻曝,四處推廣這 CP 值超高的 DIY 計畫,也不怕被訕笑。在那個黃金時代,LACK 的腳還是實心的,外表還有實木橡木貼皮可以選用,與當今物價飛騰,產品 cost down 再 cost down 不可同日而語。後來有人想製作 LACK,卻發現四腳中段居然中空,鋸短後發生尷尬的情況。Audiogon 和 Audio Asylum 後續的討論中,仍有對新版 LACK 的解法,但終究不如早期便利。
用了十多年之後,音響不知換了多少輪,人生也早邁入不同階段,對於音響架的預算不再那麼拮据,有了升級音響架的念頭。但這十多年間物換星移,連早期仰望的 Solidsteel 6 系列都已經停產,旗鑑級音響架超過十萬更是所在多有。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幾年前參考網兄的建議花點小錢把 LACK 的腳墊換成 Soundcare Superspikes,倒也頗有升級感。
匆匆又是數年,今年疫情期間在家的時間大增,回頭去翻閱 Audiogon、Audio Asylum 上 Ken Lyon 等人關於墊材的討論文章。經過十五年的歷練,對調音的經驗與當年連音響架都沒有的初哥大有不同。看著看著,不禁手養,覺得商業產品沒有外型、價位合意的,不如自己 DIY。
既然如此,還是要先整理一下現行的廠商怎麼做音響架。第一個還是要先確定學習的對象,像 Finite Elemente 雖美,但結構繁雜,不易揣摩。近來好評的品牌 Artesania,結構更是複雜得有如精密儀器, DIY 不易。我也很喜歡 pARTicular 懸吊式的設計,充滿未來感實在是藝術品。
Artesania Exoteryc
pARTicular Novus
最後,還以是結構相對簡純,而且大方在網站提供細節的 Symposium 和 Solidsteel 作為主要參考對象。這兩家都有價位不同的高低產品線,剛好提供很好的對照,可以了解在相同的脈絡下,哪些因素可以決定品質之高下。再配上 Ken 等網友在 Audiogon、Audio Asylum 的討論,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
Solidsteel 現役的中堅系列 S5
Symposium 前代經典 ISIS
結構
最重要的還是整個音響架的結構。一座音響架可以概分為放置器材的層板和堆疊層板的腳柱。 Ken 提到 FleXy 的設計其實並不好,因為每一層的振動都會輕易地傳遞到其他層。觀察這些中高級的發燒音響架,共通點就是層板與腳柱不會全鋼性接合。換言之,在層與層之間,必然有某些隔離措拖。例如 Solidsteel 現役上位的 Hyperspike 系列,層與層之間其實並未固定,只是疊放上去,接點僅為四個角錐作隔離。現役中級的 S5 系列,層與層之間的腳柱有鎖固,但主層板不直接接觸器材,而是另疊一片較小的副層板,副層板與主層板之間同樣用角錐隔離。舊款的 6 系列,整個主框架焊接為一體,但層板與框架之間同樣靠角錐隔離。只有低價位的系列,如現役的 S3,才是全鋼性、無隔離的接合。
Solidsteel 現役頂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系列
Solidsteel 已停產的經典 6 系列
Sympoisum 不論是高低價位,層板下都無角錐,腳柱與層板之間直接鎖固。但 Symposium 也非全鋼性結構,因為他們招牌的層板本身就是三明治結構,原有隔離的效果。
Symposium 現役旗鑑 Osiris
其他廠牌如 Finite Elemente、Artesania 結構複雜也就複雜在精密的隔離設計。除了調音派玩法,強調某些珍稀木材或材料特有的調性,主流的發燒音響架多半會在層與層之間加入隔離。
層板材質
Ken 認為層板最好要 rigid,像 IKEA LACK 輕量中空的蜂巢層板,其實頗為堅固。商業產品上的層板材質,最大宗還是 MDF。Solidsteel 僅有最高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用上陶磁、Symposium 當然是用他們獨門的複合材質,包含發泡塑膠、MDF、合金。其他常見的材料也有玻璃、壓克力等,各有特色。MDF 以外的木材,國人習慣的可能是各種X檀、花梨等珍稀硬木,歐美則流行楓木,例如 Finite Elemente Pagode 或 Butcher Block Acoustics,其他也常用於傢俱的木種如橡木和山毛櫸則少見,應是調音考量。至於常用來做音箱的樺木夾板,亦不常見於發燒音響架。我過去做喇叭一向用樺木夾板,喜歡那靈活鮮明的聲音。據國外網友們的討論,夾板作為音響架的層板容易偏薄,相較於有彈性的夾板,厚實呆板的 MDF 在制振上反而有其優勢。
Finite Elemente Pagode
Butcher Block Acoustics 的楓木音響架
腳柱材質
這些廠家腳柱的材料,主流便是鋼和鋁合金。Finite Elemente 是鋁合金板、Solidsteel 中價位、低價位產品用中空鋁管(故有人取笑既不 solid 亦無 steel),高價位 Hyperspike 系列用不鏽鋼。Symposium 用實心的 6061 鋁合金柱,亦可升級改用純實心紅銅柱(驚人)。其他常見的材料就是實木了,通常用在全木製音響架上。音響架底層與地面接觸方式,則難得有共識,幾乎都是角錐。
Symposium Osiris 實心紅銅腳柱
音響架 DIY
這些文章看半天之後,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越想越覺得有趣。此時巧遇代理商 Solidsteel S5 的特價,但已經完全不能吸引我了。這時,非得實現自己的想法才能滿意。於是開始設計、準備材料。
結構決定融合 Solidsteel Hyperspike 與 S5 的設計,作雙重隔離。和 Hyperspike 一樣的是,層與層之間不鎖固,而是透過帶角錐的腳柱疊合。和 S5 一樣的則是每層分成主、副兩片層板,中間透過四顆小角錐再隔離一次,主層板中間挖大圓孔進一步減少共振。
主層板的材質就選擇主流的 MDF,取其音質表現穩健可靠,加上便宜、容易取得、容易加工,厚度也和主流產品一樣抓 3 公分。MDF 最大的缺點就是醜和怕水,需要貼皮保護。我那時富美家的美耐板很有興趣,故意選用楓木紋作為致敬。
腳柱如前所述,中空鋁管較差,鋼和實心鋁材各有支持者。我過去比較常用鋁合金做機箱,比較熟悉,就先選用了鋁合金。常見的鋁合金是 6061,航太級的 7075 似乎更為強固。不過我沒有察到用 7075 做音響架的產品,不確定是出於成本考量還是聲音考量。例如 Symposium 雖然用 7075 做小腳墊,但音響架是用 6061,或是價格更高的紅銅。保險起見還是先從 6061 開始,反正日後都可以再試。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二十一世紀的真空管:First Watt B1 with Korg Nutube 三極管前級
十年多前 Nelson Pass 分享 First Watt B1 Buffer 的設計,蔚為風潮,當年我也玩得不亦樂乎。全世界的網友在 B1 Buffer 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後來又有著名的直交版 B1,也就是 DCB1,捨去輸出入交連電容,再搭配精心設計的專屬正負電源,DCB1 聲音比原版 B1 更為透明、直接。這許多中間我換了兩對喇叭、換了三台後級,數位訊源也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但 DCB1 始終穩定的工作。對我的系統來說,DCB1 是低調的存在,在不太改變音色的情況下,提供了一點推力。不過 DCB1 與 B1 一樣,gain 是 1,推力也不是挺強,搭配最近主力的 TPA-3255 Class-D 擴大機,有時還是覺得比較虛弱。最近一方面打算把多年前組裝的 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重新裝起來,剛好看到 diyaudio 傳來 Nelson Pass 的 B1 with Korg Nutube 預購, 就訂了基本套件(含 PCB、Korg Nutube 6P1 三極管、配對好的 JFET)來玩。
幾年前就有注意到 Korg Nutube 6P1,Korg 原是日本著名的電子樂器大廠,Nutube 6P1是以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針對音響需求設計的雙三極信號管。據 datasheet 上的典型值,Transconductance (gm) 54、放大因數 (μ) 14.5,屏阻 330K,燈絲只要 0.7V@17mA。低電壓、工作壽命長,頗為有趣。不過實有太多更想玩的東西,沒有太強的動機從頭開始探索這個新管子。直到前年,Nelson Pass 推出 B1 with Korg Nutube,基於 Korg 官方示範電路再調整,並且一樣大方釋出設計文件,又有周邊廠商提供電路板,變得像組樂高一樣簡單,終於忍不住好奇下手。
Nelson Pass 說他的電路與 Korg 官方示範的電路主要的差異在於用 JFET 作恆流源,取代偏壓電阻。JFET 需要配對,幸好 diyaudio 商店有出售配好的 J113,大幅減少煩惱。七月收到預購的半套件之後,稍微整理一下零件,很輕鬆地就裝好了。B1 with Korg Nutube 只需要一組 24V 的電源,Pass 的原設計是採用現成的交換式的電源供應器,我找出一顆規格合用的,馬上就上電試聽。
B1 with Korg Nutube 聲音其實和原版的 B1 有點像,平實樸素,但多了真空管真的不一樣,我聽到了久違的「管味」。雖然近十年系統裡都沒有真空管,不過我早期也曾是熱衷的真空管愛好者,入門管機就是 Colin 的 5842,當年就是為了修改 5842 而開始了音響 DIY 的不歸路。後來幫 TDA1541A DAC 配上 6922、5687 等不同的真空管線路,當年為了調音,也買過大大小小的高壓電容、薄膜電容、油質電容等等。不過在開始經營這個部落格時,系統已經全面移往晶體機,很少在此提及玩真空管的心得。
B1 with Korg Nutube 是我的闊別將近十五年後,系統中第一個管機,同時也是我習慣的單端三極管線路。那種綿密、柔軟、略有一點糊但充滿流暢感的聲音,重新出現了。整體的音色還是偏向樸素直白,說上不有什麼精緻感。Nutube 也和真空管一樣,有很強的麥克風效應,只要輕觸 Nutube 6P1,喇叭立刻傳出共鳴。
Nelson Pass 這個線路有三顆交連電容,Pass 說最好不要低於 1uF,我先依照零件表的建議用 10uF 的 Elna Silmic,這當然是除了電源之外第一個想換的部份。一邊聽、一邊想,當年調校管機的點點滴滴忽然間全部湧上心頭。翻出久藏的 Audio Note 鉭質電阻、Takman 碳膜電阻、MultiCap 和 RelCap 的電容,彷彿回到還是初哥的二十年前。不過現在知道零件影響雖然不小,但電源、機箱卻是更重要的。庫存的鋁機箱太薄了,管機先天麥克風效應強,所以墊了一片厚紅銅板在 PCB 下面。至於電源,雖然我自己的管機向來都用無穩壓供電,不過 Nelson Pass 特別交待要穩壓,只好暫時先用 7824。我也很喜歡管整流,不過暫時懶得弄,找出 MSR 系列的整流子先做個橋式整流。當年也非常沉迷於 choke-in 濾波穩健紮實的聽感,剛好翻到一顆 Panasonic 的共模電感,就真的搭成 choke-in 濾波,當然感量與動輒數十亨利的管機 choke 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