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usic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usic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殷巴爾的COVID-19樂季

2015 年春天在音樂廳聽到殷巴爾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現場,是我畢生難忘的音樂會記憶,堪與相比的只有 2001 年阿班貝爾格、2006 年劉孟捷、2015 年羅塞爾等寥寥幾場。最早認識殷巴爾 (Eliahu Inbal),是當年聆聽 Arrau 的蕭邦鋼琴協奏曲,發現樂團協奏的素質異常出色,看了手冊才知道殷巴爾這號人物。當時 Arrau 的錄音已屬老錄音,以為殷巴爾也是追之不及的上一代人物,直到 2015 年北市交請他來合作,才驚覺原來指揮尚在活躍,而且功力不同凡響,居然把北市交帶上了完全不同的層次。先前聆聽國內樂團的馬勒交響曲,從未到達這樣子的高度。當然整體演出的完成度未臻完善,既然明瞭北市交先天的限制,自不宜在細節上吹毛求疵,而把欣賞的重點放在布局結構與流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殷巴爾發揚了北市交優秀的一面,完成了一場火熱生動,充滿說服力的演出。那場音樂會聽完不過多久,開始際遇無常變幻,三十多歲的馬勒探索宇宙的第三號交響曲,從此也與我的人生緊密交織。

2019 年最震憾的消息,就是殷巴爾接任北市交的首席指揮,展開長期密切的合作。雖然國內樂團先前也不乏有與外籍指揮合作的歷史,但像殷巴爾這樣子的大師,又確實能為樂團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實屬少有。2019 當時規劃了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等一系列的曲目,將在幾年之中巡演,當真讓人滿懷期待。可惜 2020 就碰上了 COVID-19,音樂會只能在疫情的夾縫中勉強舉行。儘管如此,年逾八十的殷巴爾仍然履約,來台數次,而且一趟就是幾個月。2019 年底、2020 年底、2021 年春季,不知不覺也將要把馬勒所有的交響曲演完了。今年開季的貝多芬第五第六兩首交響曲,樂團似乎尚未充份暖身,但接下來的演出則不斷進化。在音效不佳的山中堂,金刀鐵馬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竟然異常出色,肅殺的氣息讓人驚歎。至於在國家音樂廳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與六年前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聲樂家,但此時北市交已經脫胎換骨,不僅僅只能觀其大略,究其細節居然也相當穩健。那天晚上的感動從四面八方襲來,有好多層次。青年馬勒的奮鬥、耆年指揮的熱血、地方樂團的成長,正好對比國內外反覆的疫情,也對比六年前那個美妙的夜晚和那個平靜的世界。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兩場白建宇演奏會


白建宇這次演奏整場法國音樂,浦朗克、法朗克、佛瑞、蕭頌,而且還有難得聽見的室內樂曲目,台灣的音樂會品質越來越高了。國家音樂廳還真是少數讓人心懷感激,不忍批評的政府單位。白建宇錄音不多,但在 Decca 的一張佛瑞鋼琴獨奏集,卻是珠玉精品。昨夜的佛瑞夜曲,我早已在 CD 中反覆聆聽,在夜深人靜時每每不能自拔。


話說不到半年前白建宇也曾訪台,在台中與新竹舉行音樂會,卻沒有台北場。聞訊之時已是節目演出前日,當即訂票次日趕赴新竹。那夜彈得是布拉姆斯第二號,搭配的國台交雖然狀況不少,但白建宇的琴聲仍然光輝燦爛。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Lilya Zilberstein & John Cale

2010 即將結束,在 12 月初接連聽到 Lilya Zilberstein 和 John Cale 的現場,今年已然心滿意足。尤其是 John Cale,傳奇樂團 Velvet Underground 的靈魂人物,有生之年居然得能聽到他的現場演出,真是太幸福了。當年屆 68 歲,白髪蒼蒼的 John Cale 邊拉中提琴邊唱著 Venus in Furs,隨著舞台緩緩升起,只覺胸臆之間充滿了無限的慷慨和激動。50 分鐘的演出轉眼即盡,John Cale 豪快地說:"I will see you soon",舞台一黑,音樂倏止。之後一整晚,若有所失,茫茫然不能自己。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也談劉孟捷

今天看到焦元溥這篇投書,有感而發。

多年前某個假日下午,經內行人介紹,去國家音樂廳聽劉孟捷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一聽之下驚為天人,完全料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能在現場聽到這麼棒的舒伯特,甚至 CD 裡的那些名家,也沒有任何一位能像他演奏得這麼恢宏大器從容自得。下午場結束,我立刻去買晚場的票。於是,那天聽了兩場劉孟捷演奏會,六首舒伯特鋼琴鳴奏曲,美好無比。此後只要劉孟捷到台北開演奏會,我必然排除萬難參加。

上週三我也去了那場「劉孟捷的音樂工程」(這個節目命名真是莫名奇妙)。我於「巴伯鋼琴協奏曲」一無所知,但一來不排斥陌生曲目,二來我對劉孟捷的喜愛早已超乎曲目考量,所以還是非常期待。這場節目雖以劉孟捷冠名,但他只演奏了上半場的一首曲目(即巴伯鋼琴協奏曲),外加兩首 encore 曲而已。也由於此,劉孟捷彈了兩首很有誠意的 encore,第二首甚至幾乎把「展覽會之畫」彈完了。至於劉孟捷的演奏風格,以及與病魔搏鬥的故事,我想已經不必多說,我再怎麼寫也不會寫得比網兄 Gerald 更好。

劉孟捷在台灣的知名度甚低,音樂會總是坐不滿,已不稀奇。但其實那天觀眾並沒有比以前少,甚至還多了不少人,不知道是不是衝著下半場的「阿帕拉契之春」而來。台灣人的藝文素養原本就相當貧乏,而且這種膚淺顯著地暴露於各種層面,不勝枚舉。單單透過票價和票房這些量化的資訊,便可以略知一二。例如李雲迪和朗朗的演奏會,票價奇高,依舊盛況空前,一票難求。相對之下,ZimermanPogorelich、Andsnes 等名家又是如何?再如聽眾還坐不到一半的鄧泰山呢?劉孟捷沒有「蕭邦鋼琴大賽」的光環(但在台灣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鄧泰山拿過首獎),台灣血統土生土長(現在連中國血統都比台灣自己人有利),沒有出唱片,已經有太多因素足以解釋他的票房清冷了。

最後,附上一首劉孟捷演奏的 Ravel La Valse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鄧泰山 2010 台北


歷屆蕭邦鋼琴大賽得主當中,我最喜歡的是鄧泰山(Dang Thai Son)。他的錄音不多,但現場演出總是非常精彩。2005 年他來台演出德步西和佛瑞,彈得優雅從容充滿詩意,那是我第一次聽見他的演奏,從此再不能錯過他的音樂會。2008 年我特意跑到台中聽他彈拉威爾,聽得如癡如醉。今年再度來台,演奏全場蕭邦,我雖然並不是那麼喜歡蕭邦的曲目,但鄧泰山演出的蕭邦無疑是我聽過的現場當中最佳的。比較奇妙的是,上半的圓舞曲集,鄧泰山的選曲與演奏順序大異尋常,每兩首圓舞曲之間連接每每出乎我的意料,也算是一種新鮮的聆聽體驗。

下半場最後幾首波蘭舞曲更加白熱化,鄧泰山有一種奇異的韻律感,彈起蕭邦與眾多西方鋼琴名家頗有不同,然而也不能歸類為東方風味或什麼的,那是他個人獨特的詩意。最後的〈英雄波蘭舞曲〉雖然不算完美,但演出非常熱情,讓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這首曲子的動人之處。

音樂會結束之後,拿著上個月買的 CD 柴可夫斯基「四季」去簽名。可惜收回  booklet 時,簽名未乾,顏料把封面拓花了。後來在焦元溥的 facebook 上看到鄧泰山演出前後的花絮,對鄧泰山的喜愛與敬意又多了幾分。

我手邊只有少少幾張鄧泰山的唱片,一盒蕭邦獨奏曲、一張蕭邦演奏曲、一張拉威爾鋼琴曲集、一張封面花掉了的「簽名版」柴可夫斯基四季。反反覆覆聽著鄧泰山這幾張唱片,想到 Pogorelich 何其幸運,在同一屆大賽中提前出局,卻成為明星,DG 為他製作出版了好一系列高品質專輯。拿到冠軍的鄧泰山,相形之下,卻只有少少幾張唱片,少少一些曲目,幾個小廠或有或無的發行。然而,聽他的音樂,讀他的傳記,看焦元溥的描寫,我彷彿看到了一種正面恬淡的人生觀,那是多麼的平和自在。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