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iv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v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Inbal 與 TSO 2021 下半年樂季

今年殷巴爾(Inbal)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北市交、TSO)的樂季就這麼結束了。二十多年前聆聽 Arrau 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被伴奏所吸引,認識了 Inbal,當時完全料想不到有機會聽到他的現場,更不可能想到他會擔任 TSO 的首席指揮。2015 年他來台灣帶領 TSO 演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立刻被深深感動。他與其他指揮完全不同,因為竟然可以在短短時間裡全然改變台灣樂團的表現,連升數級。2019 年得知他接任 TSO 首席指揮,任期三年,真是生命中少數仍然值得期待、值得喜悅的消息。結果很快的遇上了疫情,2020 與 2021 年幾乎沒有國外音樂家訪台,Inbal 仍然每年來台兩次,忍受漫長的隔離,履約演出一場又一場熱力十足的音樂會。對我來說,Inbal 與 TSO 的組合,居然成為 COVID-19 疫情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了。

今年上半年樂季接連數場馬勒、蕭士塔高維奇,讓人讚歎無已。2015 (馬勒第三)與 2018(馬勒第一)那時的表現,還只能用「觀其大略」的方式欣賞指揮的佈局與詮釋。對於斤斤計較細節,無法忍受放砲的樂迷來說,未必能信服 Inbal 從大處著眼,首重整體佈局的帶領方式。但經過這兩年的合作之後,TSO 有飛躍性的成長。下半年的樂季,不知是否受到疫情影響,只有四套曲目五場演出,曲目更有大幅更動。不過 TSO 的演出又更為圓熟了,不像上半年樂季前兩場還有點生疏,這次從第一場就立刻回魂了。如今不僅可以欣賞全局的結構與連貫銜接,連細節也有值得感動之處。特別是苗北場的貝三,演出進入了極佳的境界,好幾度以為是國外名團的演出,只差音色與質感了。




11/12 日的陳毓襄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第三號,當天座位完售,可惜觀眾素質太差,講話、吵鬧、手機鈴響不說,更出現了絕跡將近二十年的樂章間鼓掌。演出者似乎也受到影響,演出也差強人意,貝三第四樂章的結尾甚至散掉了,殊為可惜。



還好同班底、同曲目隔一天 11/14 在苗北會再度演出,餘怒難平硬是抽空前往重聽。苗北的場地雖小,但音效挺好,響應亮明硬調,有現代感。雖然貝三第四樂章間手機響起,但當天觀眾素質已然遠勝台北場,天時地利人和,我聽到有國際名演水準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和貝三,當屬 Inbal 與 TSO 合作至今完成度最高的演出。

去年 Inbal 也曾帶 TSO 來此,與曾宇謙演出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和德弗札克第九號,票價廉宜又不難搶,當地的聽眾真有福氣。



最後一場回到中山堂,場地雖差,但魏靖儀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很容易無聊的曲目一點也不無聊,尤其第二樂章氣韻絕佳,讓人動容。最後一曲貝五表現絕佳,莊嚴壯麗的第四樂章,彷彿是 TSO 為自己演奏的凱旋曲。越來越滿的觀眾,越來越激昂的掌聲,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 TSO 的成長。希望明年約滿還能再續,當年 Inbal 說好的馬勒、蕭士塔高維奇、布魯克納交響曲,還有很多首要演呢!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殷巴爾的COVID-19樂季

2015 年春天在音樂廳聽到殷巴爾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現場,是我畢生難忘的音樂會記憶,堪與相比的只有 2001 年阿班貝爾格、2006 年劉孟捷、2015 年羅塞爾等寥寥幾場。最早認識殷巴爾 (Eliahu Inbal),是當年聆聽 Arrau 的蕭邦鋼琴協奏曲,發現樂團協奏的素質異常出色,看了手冊才知道殷巴爾這號人物。當時 Arrau 的錄音已屬老錄音,以為殷巴爾也是追之不及的上一代人物,直到 2015 年北市交請他來合作,才驚覺原來指揮尚在活躍,而且功力不同凡響,居然把北市交帶上了完全不同的層次。先前聆聽國內樂團的馬勒交響曲,從未到達這樣子的高度。當然整體演出的完成度未臻完善,既然明瞭北市交先天的限制,自不宜在細節上吹毛求疵,而把欣賞的重點放在布局結構與流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殷巴爾發揚了北市交優秀的一面,完成了一場火熱生動,充滿說服力的演出。那場音樂會聽完不過多久,開始際遇無常變幻,三十多歲的馬勒探索宇宙的第三號交響曲,從此也與我的人生緊密交織。

2019 年最震憾的消息,就是殷巴爾接任北市交的首席指揮,展開長期密切的合作。雖然國內樂團先前也不乏有與外籍指揮合作的歷史,但像殷巴爾這樣子的大師,又確實能為樂團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實屬少有。2019 當時規劃了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等一系列的曲目,將在幾年之中巡演,當真讓人滿懷期待。可惜 2020 就碰上了 COVID-19,音樂會只能在疫情的夾縫中勉強舉行。儘管如此,年逾八十的殷巴爾仍然履約,來台數次,而且一趟就是幾個月。2019 年底、2020 年底、2021 年春季,不知不覺也將要把馬勒所有的交響曲演完了。今年開季的貝多芬第五第六兩首交響曲,樂團似乎尚未充份暖身,但接下來的演出則不斷進化。在音效不佳的山中堂,金刀鐵馬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竟然異常出色,肅殺的氣息讓人驚歎。至於在國家音樂廳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與六年前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聲樂家,但此時北市交已經脫胎換骨,不僅僅只能觀其大略,究其細節居然也相當穩健。那天晚上的感動從四面八方襲來,有好多層次。青年馬勒的奮鬥、耆年指揮的熱血、地方樂團的成長,正好對比國內外反覆的疫情,也對比六年前那個美妙的夜晚和那個平靜的世界。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Helene Grimaud 台北 2016


大約十年前看了 Stereo Sound 的軟體推薦,買了葛莉茉在 DG 專輯 credo,這張不只錄音優秀,演奏也相當精彩。後來陸續收集了葛莉茉的其他唱片,她的巴哈/布索尼《夏康》也是我很喜歡的版本,很有魔力。然而最近幾年的專輯,封面上臉佔得比例越來越大,聽起來卻總有些失望。得知今年會來舉行演奏會,但一直提不起勁購票。


直到開演前三天,看到主辨公司努力的催票,發現票房頗差。本來以為葛莉茉很有號召力,想來可能是曲目太有個性,終於還是買了票支持一下,也順便買了同曲目的最新專輯。

今天演出果然頗為冷清,但葛莉茉的表現卻遠遠超越我的期待。不是那種技巧完美精緻雕琢的彈法,但一氣呵成,充滿了感染力。散場之時,坐不滿半個廳的樂迷間忽然熱鬧起來,湧向簽名處,從三號出口沿著車道一路排到二樓大廳入口,與慘淡的票房呈現跨張的對比,彷彿所有聽眾都來排隊簽名了。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寇瓦謝維契 台北 2015


上次聆聽寇瓦謝維契(Stephen Kovacevich)的現場,已經是五年多前了。當時他剛從中風裡復原,演奏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剛屆七十歲,但體態頗為衰老,彈出來的音樂也有些疲態。五年過去,居然能再聽到他的現場,也讓我感到十分高興。

今晚是整場獨奏,曲目是貝多芬晚期小品(OP 126)、第三十一號鋼琴奏鳴曲(OP 110),還有舒伯特的 D 960,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曲目。現在七十五歲的寇瓦謝維契,行動似乎不太方便,但這回彈出來的音樂精神飽滿,圓熟洗練。貝多芬與舒伯特晚年的曲目,由上了年歲的鋼琴家彈來,特別有一股的脫俗超越的氣韻,似乎可以映射出鋼琴家一生千錘百鍊,終能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今晚特別喜歡他的貝多芬 OP 110,尤其是峰迴路轉的賦格,非常動人。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兩場白建宇演奏會


白建宇這次演奏整場法國音樂,浦朗克、法朗克、佛瑞、蕭頌,而且還有難得聽見的室內樂曲目,台灣的音樂會品質越來越高了。國家音樂廳還真是少數讓人心懷感激,不忍批評的政府單位。白建宇錄音不多,但在 Decca 的一張佛瑞鋼琴獨奏集,卻是珠玉精品。昨夜的佛瑞夜曲,我早已在 CD 中反覆聆聽,在夜深人靜時每每不能自拔。


話說不到半年前白建宇也曾訪台,在台中與新竹舉行音樂會,卻沒有台北場。聞訊之時已是節目演出前日,當即訂票次日趕赴新竹。那夜彈得是布拉姆斯第二號,搭配的國台交雖然狀況不少,但白建宇的琴聲仍然光輝燦爛。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鄧泰山彈德布西,2012 台北


今年是德布西誕生150週年,焦元溥策劃了一套德布西鋼琴獨奏的樂季 Debussy Touch。七月多沒跟上套票,只好零星的聽。九月1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是鄧泰山的演出,當不錯過。鄧泰山最近兩年看來蒼老了些,似乎沒什麼活力。不過這場德布西獨奏,終是比去年配北市交的舒曼好多了。一次聽到這麼多首德布西,非常過癮。並不是每場音樂會都這麼精彩,但偶爾遇上美好的演出,總會暗歎:活在這世上還是很好的。

據說鄧泰山將來要改攻貝多芬與布拉姆斯。不曾聽過他彈這兩位的曲目,非常好奇也非常興奮,但我更想聽他彈舒曼與舒伯特。手邊幾張鄧泰山近年的錄音,不論是蕭邦、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每張都非常完熟,都是我反覆聆聽的珍品。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April in Taipei

四月非常忙錄,不過今年真是音樂會的一年,這幾個月的音樂會,節目又多又精彩。受限於時間金錢,還得在諸多心動的節目之間取捨。像傅聰、台中場的波哥雷利奇,都屬於「必聽」的節目,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棄了。


四月12日的梅優葉娃(Irina Mejoueva)





聽完精巧娟秀的梅優葉娃,緊接著聽狂野粗糲的龐克搖滾,此情此景和前年 Zilberstein 與 John Cale 兩場演出似曾相識。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物換星移,期間種種經歷盡已埋葬在心底某個不會再開啟的角落。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劉孟捷台北2012


我很喜歡的鋼琴家劉孟捷,原本去年九月要回台灣舉辦演奏會,想不到開演前不久卻因為「身體不適」臨時取消。後來看到焦元溥說劉孟捷絕不只是「身體不適」這麼幸運,不禁開始擔心何時能再聽到他的演出,也為他人生的波折感到十分辛酸。

過了幾個月,驚喜地發現他回來了,隔了半年在二月要與北市交合作演出《劉孟捷與北市交的似曾相識》。雖然之前對北市交有些不滿意,而且劉孟捷這次只演奏一首曲目,還是相當「芭樂」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但仍然毫不猶豫的買了票,心中充滿了期待。

開演前看到報導,終於得知去年劉孟捷在反台演出前夕因高血壓引發主動脈破裂,確實又是瀕臨鬼門關前的際遇。劉孟捷在舞台上顯得蒼老許多,已經從桀敖不馴的青年,變成了難掩疲憊的中年人。從演奏裡也聽得出變化,似乎不再那麼神完氣足、精力無窮,但他那格局正大、氣派堂皇的彈法,仍然異常的動人。不管演奏什麼曲目,劉孟捷的演奏都能帶來新意。拉赫曼尼諾夫這首耳熟能詳的曲子,在他彈來,一點也不沉溺濫情,也不讓人感到「芭樂」,而蘊涵豐厚。雖然本來就對劉孟捷充滿信心,但卻也意料不到會聽到這麼優秀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北市交這次在 Benjamin Shwartz 的指揮下讓人肯定,不能說傑出,但至少不再拖累獨奏家,總算可以讓人安然地欣賞音樂,另外兩首管弦樂曲(舒曼 Manfred 序曲與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場買了一張他的 CD,與長榮交響曲樂團合作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其實我最念念不忘的還是他的舒伯特奏鳴曲,據說當年曾有錄音的計劃,可惜遲至今日仍然沒有下文。他的舒伯特晚期奏鳴曲非常精彩,爽朗清新,風格有點像 Andsnes,但氣象更為恢弘寬大。會後拿著 CD 與節目單請他與指揮簽名,並希望終於能順利出版舒伯特的錄音。



劉孟捷與北市交明後兩天在桃園與新竹還各有一場演出,強烈推薦: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l092FfP%2bRcw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2011 年最後一天:NSO 跨年音樂會


2011 年最後一天,避開東區的人潮,晚上十點半來到國家音樂廳,欣賞呂紹嘉帶領 NSO 的演出:太初之光--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聆聽《復活》,有別於往年經常演出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跨年之夜聆聽《復活》充滿了新意。對我來說,2011 年並不是好的一年。飛逝的這一年之間,各種煩惱與鬱悶紛沓而來,遭遇了大大小小的打擊,音響 DIY 當然也慘慘澹澹,遠不及去年成果豐碩

累積了一整年沉重的心情,在最後一天晚上聆聽《復活》,對我有特別的意義。當第五樂章合唱團發聲的時候,強勢的音壓與龐大的規模感往身上湧來,當著頭頂灌注了無比強勁的活泉,彷彿足以沖掉在身上帶了一整年的污穢。「新年新希望」對我來說已經太幻虛,但在那個當下畢竟有了一點點輕盈的感覺。


下圖為 2011 最後的 DIY 成果,ESS9022 DAC 的初試機。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