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DIYer 的證明
最近忙到沒有時間想東想西,甚至一時也沒有重要的 DIY 計劃在進行。偶爾抽空調整 BeagleBoard,但截至目前也還是無法讓 BeagleBoard 與 Music Fidelity V-Link 合作無間。
一連幾個月心情都相當低落。前陣子因公到川禾採買材料,就在那兒找尋零件、和店員胡扯的時候,我忽然感到一陣開懷,驀然間無比閑適舒暢,我發現已經好久沒有這麼快樂了。同時想起,我也已經好久沒有拿著零件表,懷著興奮的心情,到電料挑零件裝機了。
為公事到電料行挑零件,竟然是這一陣子最愉悅的時光。謂之「簡單的幸福」,可喜呼?可悲呼?
一連幾個月心情都相當低落。前陣子因公到川禾採買材料,就在那兒找尋零件、和店員胡扯的時候,我忽然感到一陣開懷,驀然間無比閑適舒暢,我發現已經好久沒有這麼快樂了。同時想起,我也已經好久沒有拿著零件表,懷著興奮的心情,到電料挑零件裝機了。
為公事到電料行挑零件,竟然是這一陣子最愉悅的時光。謂之「簡單的幸福」,可喜呼?可悲呼?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好久沒有買廠機--Music Fidelity V-Link Asynchronous USB to SPDIF converter
網兄 Paul 在〈令人喜出望外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的留言裡介紹了 Music Fidelity 的新產品 V-Link,一款廉價而且無須驅動程式的非同步 USB to SPDIF 轉換器(Asynchronous USB to SPIDF converter)。
時值 2011 年,現在 Asynchronous USB Audio 裝置已不稀奇,但絕大多數的產品只支援 Windows 和 Mac OS,而我用的 BeagleBoard 運行 Linux 系統,就沒有太多非同步的選擇了。Music Fidelity 原廠網頁上並未提到 V-Link 支援 Linux,但 Head-fi 上有個 V-Link 的討論串,當中有網兄提到 V-Link 可以在 Linux 上運行。此外看到 V-Link 空空如也,簡潔異常的內部照片,讓我由衷讚嘆,當即妥託代買自美國 Amazon 購入 V-Link。
下訂後約莫一週,就順利收到了 Music Fidelity V-Link。其實我本來對 Music Fidelity 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他們的系統聽過不少次,但都沒有記憶點,完全料想不到有天會買該廠產品。V-Link 屬於 V 系列,走小型、廉價路線,包裝相當「務實」,與其說是音響產品,其實更像滑鼠、耳麥等 3C 用品。
尺寸比想像中稍大一點,拿在手上比想像中輕一點,外觀處理不差。看到背面寫著產地是台灣,不禁喟然。台灣出產的東西,怎麼常常要繞地球一週才能回到台灣人手上呢?
在等待 V-Link 到來的那些天裡,已經事先重架好我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一收到 V-Link 就立刻接上系統試用。插上來自 BeagleBoard 的 USB 線,電源燈順利亮起;送出音樂訊號,信號鎖定燈也順利亮起。撥開前級的音量控制,音樂流瀉了出來,但卻伴隨著一連串或大或小,斷斷續續的爆聲,凌駕於音樂之上。
於是開始除錯。先把 V-Link 接到我的 Windows 系統上,用 Foobar2000 撥放相同的音樂檔。這次就順利了。在 Windows 上,V-Link 工作一切正常,沒有任何雜音,而且聲音還挺不錯。音質清麗透明,暫態靈敏,走向與我之前聽過的 USB 訊源不太一樣。在 Windows 上,V-Link 遠勝我的 PCM2706 based 轉換器,但稍不及 PCM2706 搭配 BeagleBoard 的聲音。所以我又把 V-Link 接回 BeagleBoard,繼續研究。
在 Ubuntu 下試了些指令,看起來 V-Link 都滿正常的,系統有順利抓到裝置,播放時也有得到正確的訊號。又試了不同的播放軟體,但不論是用 mplayer 或 gst-launch,結果都一樣,炒豆聲不絕於耳。想再繼續研究的,不過眼下實在沒空,只好先放著了,偶爾接 Windows 聽一下。上次買廠機是 2007 年的事情,買入 CEC TL51X 轉盤。後來 CEC 轉盤表現大為不如 Shigaclone,已經冷凍了一年。這次難得對廠機心動,結果出師不利,無法順利地連上我的 digital stream 系統。話說 Music Fidelity 的說明書上僅提及支援 Windows 與 Mac OS,事實上 V-Link 與 Windows 搭配表現也很出色,倒是不能怪罪原廠。總而言之,買廠機結果還要自己下功夫除錯,正是 DIYer 的宿命啊!
本來想等到一切搞定,V-Link 正常發聲之後,再寫這篇文章的。無奈最近忙到天荒地老,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搞定,只好先草草寫篇「開箱文」,提醒一下對 V-Link 有興趣的 Linux 玩家。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何以仍然對 USB 線敏感?
非同步(asynchronous) USB 音響裝置剛推出之時,許多廠商都說在非同步模式下,資料傳輸沒有 jitter,前端訊源的好壞,將不再有影響。然而,這些非同步產品上市之後,許多用家都發現前端訊源的影響仍然存在,甚至換上不同的 USB 線,就能聽出差異。
所以即使用上了非同步 USB 音響裝置,仍然不能「切割」上游訊源的影響。去年底 diyHIFI 有個討論串 USB Audio - Cable Effects,就此話題吵得沸沸揚揚。非同步 USB Audio 的先趨,諸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 和 Wavelength Audio 的 Gordan 首當其衝,自動對號入座,炮火不絕。
最近又有了一個新的討論串,延續 USB Audio 此一有趣的話題:Jitter Free SPDIF。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究竟為何仍然對 USB 線敏感,網兄 gmarsh 提出三個可能:
所以即使用上了非同步 USB 音響裝置,仍然不能「切割」上游訊源的影響。去年底 diyHIFI 有個討論串 USB Audio - Cable Effects,就此話題吵得沸沸揚揚。非同步 USB Audio 的先趨,諸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 和 Wavelength Audio 的 Gordan 首當其衝,自動對號入座,炮火不絕。
最近又有了一個新的討論串,延續 USB Audio 此一有趣的話題:Jitter Free SPDIF。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究竟為何仍然對 USB 線敏感,網兄 gmarsh 提出三個可能:
- 線材太差,以致於無法正確傳送 USB 資料。但這應該會聽到明顯的爆聲,不會只是微小的差異。
- USB 裝置如果吃 USB 送來的電源,那 USB 線同時也是電源線,而電源線對聲音有顯著影響已經公認。
- USB 線本身也會吸收雜訊,也是整個系統地迴路的一部份。
這些理由我覺得都滿合理的。在音響播放過程中,整個 real-time system 上的任何一個環節,似乎都不可能可以完全「切割」。非同步 USB Audio 改進了傳統 adaptive mode 的某些不理想之處(特別是動態「猜測」master clock),但離什麼 jitter-free 還是太遠了。
縱使 diyHIFI 站方管理方式不太正常,但諸多高手都願意用理性科學的態度,對新奇的現象加以解釋探索。這比一味嗤之以鼻,或者動輒高喊「已經超出科學所能解釋的範圍」而不求甚解,都來得健康積極多了。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BeagleBoard for THE Dummy
雖然與 TI(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的音頻產品不太投緣,不過 TI 無疑是很不錯的公司,對開發者更是非常友善。最近發現 TI 發行了一本小冊子 OMAP and DaVinci Software for Dummies,免費索取,對我這嵌入式系統白痴真是一劑良藥。
OMAP 和 DaVinci 都是 TI 提出來的嵌入式系統平台,我正在研究的 BeagleBoard 正是使用了 OMAP 晶片。但之前對於 OMAP 並不了解,只把 OMAP 版的 Ubuntu 燒錄到 SD 卡裡,讓 BeagleBoard 開機,之後就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般的 Linux 系統操作,並沒運用到 OMAP 先天的優點。
看了這本小冊之後,總算對 OMAP 有了點認識。原來 OMAP 晶片裡有兩個核心,一顆是 ARM CPU,處理 general purpose 的運算,另外還有一顆 DSP,用來負責多媒體應用,例如影音訊號的編碼、解碼等等。這種異質多核心(heterogeneous multi-core)的設計讓我眼睛發亮,CPU 與 DSP 各有所長,就我的應用中,系統運作、資訊傳輸的工作交給 CPU 來做,而串流解碼、播放如果可以交由 DSP 處理,必然可以進一步隔絕兩邊的干擾,降低 latency。尤其是 DSP 對 real-time 運算有先天上的優點。
所以說,如果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普通的 Arm 平台來用,就太可惜了。勢必要用到 DSP 的部份,才能充份發揮其優勢。這本小冊子只有一百頁,講得很淺,的確只是個 overview,看完仍然不知道具體的下手方向。但對於我這種全然外行的 dummy 來說,這本書把 OMAP 做了個簡明而有系統的概念介紹,已然相當受用。
不過我還是覺得 embedded system 的門檻有點高。像我這種非本科的業餘人士,憑著一股莽勁,到底能不能貫通 BealgeBoard 的重重關節呢?現在連 I2S 要怎麼拉出來都還無從下手呢!不過我真的很期待,讓 DSP 獨立處理串流播放之後,聽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能夠從軟體面、系統面改善音效,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遠比換零件有趣太多了。單單這麼想像,頓時又熱血了起來。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德州儀器買下國家半導體
朋友傳來新聞連結,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斥資65億美金買下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
這讓我想到當年 TI 買下 Burr-Brown 的往事。TI 和 NS 旗下不少產品線重疊,合併之後,重疊的產品是否跟著減併停產了?對音響迷影響最大的,當是各種 OP-Amps 與穩壓 IC,恐怕將少了許多調音的選擇。尤其我個人非常喜歡 NS 的 OP-Amps 與穩壓 IC,希望這些好東西不會被 TI 的產品取代。
如果以後買不到 NS LM78xx,只能用 TI 的 UA78xx,或者 LM3875 和 LME49710 等 OP 停產了,取而代之的是有「TI 味」的新 OP,這些後果令人害怕。更擔心的是 NS 研發團隊在整併之後是否還能延續優秀的傳統,繼續推出性能優良,品味高雅,音色清淡細膩的類比產品呢?
這讓我想到當年 TI 買下 Burr-Brown 的往事。TI 和 NS 旗下不少產品線重疊,合併之後,重疊的產品是否跟著減併停產了?對音響迷影響最大的,當是各種 OP-Amps 與穩壓 IC,恐怕將少了許多調音的選擇。尤其我個人非常喜歡 NS 的 OP-Amps 與穩壓 IC,希望這些好東西不會被 TI 的產品取代。
如果以後買不到 NS LM78xx,只能用 TI 的 UA78xx,或者 LM3875 和 LME49710 等 OP 停產了,取而代之的是有「TI 味」的新 OP,這些後果令人害怕。更擔心的是 NS 研發團隊在整併之後是否還能延續優秀的傳統,繼續推出性能優良,品味高雅,音色清淡細膩的類比產品呢?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的文字雲(Word Cloud)
這個文字雲的呈現方式,讓我想起蒙德里安早年的作品:
網路服務詳見:http://timc.idv.tw/wordcloud/zh/#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