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每日一字:Armchair audio designer

犯罪小說中有個子類型叫做「安樂椅探案」(Armchair detective),書中的偵探足不出戶,從不親臨現場鑑識,也毋須偵訊相關人證,僅憑他人轉述的二手資訊就能破案。然而在真實音響世界裡也有「安樂椅音響設計師」(Armchair audio designer),這是指某些從不動手,全無實證經驗,但憑廠商文宣和各種道聽塗說累積 "know how",說得一嘴好音響的人。

安樂椅音響設計師雖然只有零星片面的資訊,卻比別人更多偏見,更先入為主,動輒斷言「用 XX 晶片才好聽」、「XX 焊錫聲音沒有音樂性」、「這裡一定要用 XX 線路」、「XX 電容不行」、「能搭棚就不要用電路板」。不曾親手實作,釐清每個環節的因果關係,只看照片,甚至只看廣告文宣,竟也能侃侃而談,預言某架構某線路某器材聲音如何。

diyHIFI.org 上的網兄 gmarsh 在教訓某位板友時,舉了一個頗為中肯的例子:

Case in point, RF radiation in my equipment is a serious matter, and I've never needed to put a copper shield on top of a chip because it's pointless - chips don't radiate or receive any meaningful amount of RF, since their feature sizes are too small to form any kind of antenna. I haven't seen any criticism of things like PCB layout, which is vitally important - more so than chip selection in many cases.

即使會動手的 DIYer 也常常如此。花幾千塊買 SM 級 op-amps,整張電路板塞滿發燒電容發燒電阻,卻毫不在乎電路細節、layout 品質、PCB 材質(有啦,會講究高磅數銅箔喔!)。看到某些 PCB 上千塊就嫌貴,以為自行 layout 複製,線路一樣聲音也會一樣。更有甚者,自作聰明破壞原始的設計精神,把線路改差還自鳴得意。

diyHIFI.org 那幾位主事者態度很差,動輒用刻薄的言語調侃斥罵板友,多少扼殺了討論區的多元和活力。但看國內幾個音響討論區,光怪陸離似是而非的 "know how" 層出不窮,一干人等還煞有介事地津津樂道。這麼幾年看下來,的確令人無力。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許昌街唱片夢

兩年前搬回台北,生活圈改以東區為中心,幾乎都在誠品音樂買唱片。站前與西門町那幾間唱片行,多年前曾是每天放學必經必逛的路線,如今一年去不到幾次。還記得當年四層樓的公園路玫瑰唱片、兩層樓的許昌大眾、隔壁的光南、漢口街的佳佳、開封街的前衛,還有西門町貨色齊全寶藏處處的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以及佳佳中華店。那時市場蓬勃,西區唱片行百花齊放,競爭激烈。

幾年過去,榮景不再,這幾家倒閉的倒閉,合併的合併,縮編的縮編,已經漸漸從我的回憶中褪色。只有佳佳不但維持中華路與漢口街兩店的規模,還在台北車站地下街開設分點。大學時代每週回到台北,必然行經地下街到佳佳買唱片。地下街佳佳空間不大,但貨色不少,常能找到好東西(常見林小姐駐點補貨),算是在「後 CD 時代」少見的微光。

但我最懷念的還是公園玫瑰和許昌大眾。這兩家在我當年放學必經的路上,三天兩頭必偕同好友「視察」新貨,在十來元差價之間斤斤計較,最後再買一兩張唱片回家。唱片業的全盛時期(2001年前後),玫瑰與大眾拼得火熱,相距不到兩百公尺之內各開設一兩家分店,再加上光南與 Fnac,短短一條許昌街週遭居然有六七家中大型唱片行。最難忘的是公園玫瑰,三四樓都是古典部,軍容盛大,四樓還有一套 Mark Levinson/Cello 的高級音響,晾在一旁偶爾小小聲的播放音樂。許昌大眾二樓當時還是小閔主事,進貨快速,品項十分齊全。

上大學之後生活圈改變,不再天天逛唱片行,幾年之間唱片業也迅速沒落,每次回到許昌街一帶,常有人事已非的感慨。首先 Fnac 收了,玫瑰與大眾的分點也收了,接下來光南的古典唱片也越來越少。然後玫瑰與大眾合併,此後公園玫瑰不斷縮編,及至倒店收攤。週圍的唱片行倒光之後,碩果僅存的許昌大眾人潮仍然不住下滑,最後終於縮編,將一樓分一半給 Giordano,把重心搬到二樓。當時二樓還頗有一翻新氣象,甚至開闢了咖啡座和獨立隔間的古典部。我在古典部又見到了當年公園玫瑰那套 Mark Levinson/Cello 組合,在大眾玫瑰合併之後轉手至此,似有幾分滄桑。當時小閔早已出走,也離開了五大唱片,在國家音樂廳地面層創立自家的古典唱片行。但大眾繼任的主事者也還不錯,東西進得勤快,整理分類用心,偶爾路過仍會上去買幾張唱片。

半年前再度經過許昌街,卻發現大眾一樓的原址塵土飛揚,正改建為書局。恍恍惚惚找到大眾的招牌,掛在牆角指著二樓,大眾只剩二樓了。踩著狹小的階梯,心中不敢有太多設想和期待。果不其然,原本二樓的格局已經不見縱影,僅剩小小一間,裝潢簡單,空空盪盪。更妙的是,沒有搖滾唱片,沒有爵士唱片,除了入口處擺了幾張當紅的華語專輯,整間「許昌大眾」儼然轉型為古典唱片專賣店。當年的賠錢貨拖油瓶,卻是如今最後的希望。既是專賣店,古典唱片當然不會太少,架上還是那些老東西,店員似乎也沒換,只是整間店充滿了衰敗的氣息。我在窗邊又看到了那套熟悉的 Mark Levinson/Cello 系統,桃花依舊,物是人非。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調音

上個月裝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感到頗為滿意。這個設計是透過光藕合讓電器位間接地控制音量,使得音樂訊號只經過 LDR(光敏電阻)衰減而不再經過電位器,減少電位器對聲音的影響。在這個理念下,不必使用高價的電位器上,就能得到純淨直接的音質。然而讓我費解的是,用來控制 LED 亮度的電位器,卻對聲音表現仍有明顯的影響。從便宜的百元品到 ALPS 藍殼再到東京光音(TKD)2CP601,聲音都各自不同,而且音質表現幾乎與電位器的價位成正比。

後來我又試了幾顆電位器,包含「音響駭客」張文俠的訂製品以及唐竹所售之法國 Sfernice 陶磁可變電阻,最後仍以 TKD 2CP601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勝出。最奇妙的是,張文俠的訂製電阻,雖然只售 150 元,但當作傳統音量控制器使用,聲音著實不錯,音響性、低頻、細節、透明度甚至在將近千元的 TKD 2CP601 之上,因此我本來對這顆電阻寄與厚望。但裝在 Lightspeed 上,張文俠這顆電阻卻明顯不如 TKD,原本優勢如低頻、動態、透明度都反而遜於 TKD,大約和 ALPS 藍殼同一個級數。這讓我想到,在 Lightspeed 上,電位器控制的是 0V ~ 5V 之間的直流電,而傳統的音量控制則是控制正負 2.8V 之間的交流電,這是不同的應用環境,對電位器的需求自有不同的 criteria。在交流電好聲的電位器,移到直流電上未必有相同的表現。另一想法是,電位器有這麼大的影響,亦即代表 LED 所吃到的電源品質,對聲音影響很大。所以除了電位器之外,電源處理也是重要的環節。

原本 Lightspeed 的設計是採用一顆 7805 三端子穩壓 IC 供應 5V 的電源,我裝機時照例採用 TL780-05 代替 7805,並在穩壓之前用 Schottky 二極體和電解電容作簡單的濾波整流。這部份自然可以用更複雜的穩壓電源代替,但我想先處理更簡單更基本的環節,也就是在光藕合模組 Silonex NSL-32SR2 的 LED 側併電容,減少雜訊,讓 LED 的工作條件更為穩定。

Lightspeed Attenuator 板上共有了四顆光藕合模組 ,所以有四顆 LED 在其中,我在每顆 LED 上各併了一顆 Silmic II 10uF/35V 小電解電容。這個容值可大可小,我不知道哪個值最好,也未必要某個品牌系列,只是手邊正好有一些 Silmic,腳位尺寸又合適,就用上了。上電之後,聲音果然不太一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我原本熟悉的調音方式,在 Lightspeed 電路上經過光藕合之後,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LED 併上小電容之後,基本走向其實差別不大,透明度、動態等本來就存在的優點也仍舊,但總體的音色卻有微妙的不同。加上電容之後,聲音變得比較溫暖滑順,特別是中低頻,原本量感就十分豐沛,現在卻更寬厚,有甜味。大場面的時刻,原本義無反顧不拖泥帶水的個性,有了更多轉折起伏,更有表現力。整體來說,這個改變並不是一開聲就能發現,但聽幾分鐘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愛上這更有氣質更有韻味的音色。

就我的想法是,四顆 LED 併上電容之後,或許可以減少電位器的影響,而不必仰賴高價的 TKD,但這還有待實驗確認。至少,如果已經有運作中的 Lightspeed Attenuator,加上這四顆旁路電容絕對是簡單便宜,有好無壞的改機路數。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六千元的遙控器?

今年三月向淘寶網買來的 JVC RC-EZ31 風漬貨,沒有附遙控器,因此我的 Shigaclone 只能手動操作,對習慣遙控的我來說未免不便。幾個月前看到有人拋售全新 JVC RC-EZ31,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買了下來。


遠渡重洋,從英國運來全新未拆封的 JVC RC-EZ31。這台原裝貨賣價本來不高,英磅匯率又正低,其實相當便宜。但箱子大,東西重,運費比貨品本身貴上幾倍(不知賣家是否虛報運費,但探討這個意義不大),請賣家用最便宜的海運,貨加運之後還是超過了 100 英磅。


從英國海運來台,不知是否像大航海時代,繞行南非好望角,或者穿越歐陸再下印度洋,總之苦等了兩個多月終於抵達。拿出遙控器之後就把機器連箱子收起來了,花了一筆錢,等了两個月,換一隻遙控器?往好處想,我又得到了一整組備品,全新的備品。

錯過了香港尚有銷售 JVC RC-EZ31 的時機,在台灣玩 Shigaclone 成本遠高於歐美,天時地利人和俱無。然而即便如此,Shigaclone 的性價比依然即極高。建議有興趣購買 JVC 的網兄,找北美的貨源比較好,運費比歐洲低太多了。有些賣家甚至提供 kit 出售,亦即事先將核心組件從 RC-EZ31 取出,大幅減省運費。只是這些機會可遇不可求,要慢慢等,而且還未必等的到。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WIMA 電容會導磁?!

上個月才寫了一篇文章介紹 WIMA 電容,最近正巧讀到 diyHIFI.org 上的文章,Ayre 的老闆兼設計師 Charles Hansen 說,聲譽素著的德國 WIMA 電容,除了 FKP 系列仍然保持銅線接腳,新的 WIMA MKP 電容已經將接腳改為會導磁的材質。

WIMA 電容雖然未必最好聲,但材質、規格、尺寸選擇眾多,品質穩定,可靠耐用,價格平實,長年以來大量應用在眾多 hi-end 廠機上。最近忽然改變接腳材質,必然引起廠商(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與 DIYer 的關注。

我手邊也有不少 WIMA 庫存,於是便拿出來,用磁鐵測試。果然,FKP 完全不導磁,而最近向川禾新買的 0.1uF 與 0.22uF MKS 電容就有輕微導磁的反應。我曾親見川禾老闆在佑昇批貨,川禾的貨源應該值得信賴。也就是說,這批新的 WIMA 導磁電容已然流入台灣零賣通路了。在川禾佑昇購買的 MKP、MKS 新貨都有可能會導磁。

我對零件是否導磁,並不是那麼執著。通常也不會把 WMIA 用在最關鍵之處,但若能選,當然還是會挑不導磁的舊品。看來下次要帶著磁鐵到川禾買庫存 WIMA 了。

另外有趣的是,同討論串裡,Charles Hansen 正在感嘆世道衰微,不知何處有 WIMA 電容的代替品。有網兄向他推薦 RIFA PHE426 系列,居然讓 Hansen 兄感到「很新鮮」(These look very interesting)。我總以為 RIFA PHE426 是老梗到不行的零件,在台灣也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現在都高級化玩 Mundorf 了),Charles Hansen 身為 hi-end 界一線品牌 Ayre 的設計師,長年出入音響 DIY 論壇,卻對 RIFA 薄膜電容感到陌生。果然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難免隨著身處的環境以成長經歷而有所不同。如今資訊傳遞無遠弗界,但我們仍然只能看到其中一小部份的面向,消化更小一部份的資訊。大家都還是坐井之蛙,只是坐在不同的井裡,而每座井的深淺口徑不同而已。

其實這是一年前的消息,但我直到上週才讀到。最近幾年實在太忙,已不能像大學時代每天掛在 diyAudio 上一篇一篇仔細地研讀每個討論串,許多資訊和好東西都蒙網友介紹方才後知後覺地跟著玩。只能慶幸我從大一就開始玩 DIY,又趕上音響 DIY 資訊爆炸方興未艾的黃金時代,以後只怕越來越難投入時間心力在 DIY 上了,嘆。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DG 難得的好錄音:Zimerman 演奏 Chopin 兩首協奏曲


DG 的錄音總是乾淨清楚,冷靜理性,沒有火氣也沒有熱力。雖然一直以來都不過不失,品質相當穩定,但有時也會讓人感到不太滿足。像 RCA 或 EMI 的部份錄音,低頻豐沛、氣勢如虹,表現某些曲目,確實能讓人感受音效上的官能美,而 DG 的錄音就絕少有這種魅力。

但這張 Zimerman 1999 年的兩首 Chopin 鋼琴協奏曲錄音,無疑是 DG 錄音裡的異數。多年前買過 Zimerman 早年與 Giulini 合作的版本,並沒有特別喜歡。直到這個月,看了 classicstoday.com 上的評介,主筆將 Zimerman 二十年後親自指揮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的新版,授與 10/10 的最高評價(藝術表現與錄音效果皆滿分)。classicstoday 的評分頗為主觀,不見得完全切合我的口味,但被評為 10/10 的錄音多是獨具特色的佳作,於是就到唱片行買了這張。Zimerman 在這個版本放慢了整體的速度,但卻加入許多彈性速度的變化,風格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也比他其餘新近錄音更自由如意,確是非常優秀的版本。然而更令我驚訝的是這套 CD 的錄音,調性全然迥異於 DG 傳統,反而有點 Mercury 的味道,也有點 SACD 的聽感,動態大、低頻量感豐沛、氣勢雄渾,更有一種熱烈的氣氛,讓人驚喜。DG 偶爾有如此「不穩定」的錄音品質,真是樂迷的福氣。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重製 Gainclone

47 Labs Gaincard 與 Gainclone 的故事應該已經不需要再多作介紹。在 2002 年前後,Gainclone 正在 diyaudio 上如火如茶地流行,許多網友討論如何挖掘出更多 Gaincard 的祕密、如何改善他們的 clone 機。那時我才剛剛開始 DIY,還在調整我的 Colin 5842 真空管機,對 Gainclone 感到好奇,但卻沒有心情和能力從頭至尾做一台全新的後級。2003 年的夏天,我試作了 NOS TDA1543 DAC,發現聲音真的非常好,於是對 diyaudio 和 47 Labs 變得很有信心,又覺得 5842 單管擴大機功率實在太小,於是訂了材料試做 Gainclone。

那時為了 0.6 瓦的 5842 擴大機苦惱不已。5842 單管擴大機,聲音的確非常純淨細膩,但功率太小是完全無解的問題。為了榨出更多低頻和動態,在電源處理上不遺餘力,換上了大變壓器、用 LCLC 濾波,濾波電容也換上 Black Gate NH,更試嘗過不同的工作點,但推起我的全音域喇叭,效果畢竟有限。我還記得 2004 年某個下午,我參考 Thorsten 發表的 inverted 架構版本,買了堅新 200VA 的環型變壓器,在散熱片上搭棚做出我的第一版 Gainclone。那時我是管機愛好者,對晶體機印象並不怎麼好,廉價品往往粗、硬、刮耳、不耐聽,好聽的晶體機幾乎都是高價製品,但 Gainclone 一發聲就讓我目瞪口呆。二十幾瓦的 Gainclone,低頻動態遠勝 5842 理所當然,然而 Gainclone 居然還非常細膩鮮活,柔軟輕鬆,並不比我調校許久的 5842 差多少。當然 5842 的細節、質感、韻味還是好上一些,但 Gainclone 寬鬆流暢、清淡自然的個性也非常迷人。那一陣子我交換著使用 5842 與 Gainclone,半年之後,我裝了第二版 Gainclone,終於完全取代 5842,成為主力後級。第二版 Gainclone 改用 non-inverted 組態,線路和廠機 Gaincard 幾無二致。用料也比較講究,左右聲道各一顆堅新 200VA 環型變壓器,Motorola MUR860 整流二極體,並且用上了 Black Gate FK 電容、Caddock MK132 電阻、Riken 碳膜電阻等零件。第二版 Gainclone 可以說是以我當時的所知所能,盡可能地投注心力與物料的成果。第二版的 Gainclone 一聽就是六年,到了今年 2010 年,所有器材、線材、墊材都換了幾輪,Gainclone 成為全系統中最資深的一件。

在這幾年間,聽過了許許多多的後級,其中不乏令我相當欣賞甚至心動的廠機。但沒有任何一個方案能像 Gainclone 一樣便宜、耐操、簡單、省電,聲音又好。聲音比 Gainclone 好的機器,不論廠機或自製,成本都高上許多倍,尤其是真空管後級或 Class-A 晶體機,聲音固佳,但又熱又耗電,不可能 24 小時開著隨時播放音樂。某些音響迷可以固定每天熱機兩小時,再正襟危坐地聆賞三個小時,然後關機。這種聽法我完全學不來,我喜歡日日夜夜時時刻刻與音樂相伴。來來去去,最後實在別無選擇,繼續讓 Gainclone 為我歌唱。也幸好 Gainclone 體質實在不錯,除了功率仍然稍小、音色不如單端管機或 Class-A 晶體機溫潤豐厚,此外可挑剔之處還真是不多。尤其細節豐富,清淡敏銳,前端器材有任何調整都能清楚地反應(話說 Gainclone 原是 Junji 為了設計 CD-Transport PiTracer 而作的監聽器材,詳見此篇訪談)。

Gainclone 功率小,只能推好一部份喇叭。Gainclone 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態動和氣勢,也沒有厚實溫暖的音色,因此並不是人人都會喜歡 Gainclone,都適合使用 Gainclone(當然,本來就沒有任何器材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和需求)。只能說,幸好我還滿喜歡 Gainclone 的特質,省下很多錢和麻煩。

然而今年經歷 Shigaclone 製作之後,對機箱與避震有了一些新的體悟,對機箱以及聲響之間的連結,也變得比較敏感,甚至覺得機箱是音響器材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多年前製作 Gainclone 時對這部份所知不多,不曾講究機箱,僅用手邊便宜而尺寸足夠的「阿魯米機箱」(即 Diysong 站長早期發行的烤漆鋁機箱),便把所有零件鎖上。「阿魯米機箱」超值好用,但烤漆表面有點酥軟,拿來作後級機箱,把 chip 模組鎖在上面,接合並不十分紮實。此外鋁板也稍薄了點,作 DAC 或前級沒什麼問題,作後級則不夠堅固。我推測這樣的機箱,會吃掉一些細節和低頻,聲音會比較鬆軟,比較糊。像 47 Labs 的 Gaincard 外置變壓器,將主放大線路鎖在一個極小而堅實的機箱裡,其實是非常巧妙的作法。但要模仿這個作法亦有些難處,例如堅固紮實的小型機箱並不好找,而且變壓器與放大線路之前的連結變得相當重要,必須保證電源供應順暢(47 Labs 用的接頭非常奇特,我在電料行尚未見過,不知道是什麼規格)。幾經考慮之後,我決定這次是先換機箱就好,仍然把左右聲道電源放大都裝在一箱,看看聲音有什麼變化。

於是我到唐竹買了一個鋁機箱,厚鋁板,表面經陽極處理,結構紮實。同系列而較小的機箱,我曾用在 First Watt B1 前級上,還算頗為滿意。此外也順便買了一組 Cardas 紅銅鍍銠喇叭端子(binding post)代替原本的電料行雜牌端子。回家規劃了一下,把孔位挖好,就把第二版 Gainclone 拆了,裝進新機箱裡。除了機箱和輸出端子,唯一更動的是輸出入的連線。因為原本的線(Mogami 機內線)在新箱子中不夠長,索性改用 Cardas Litz 線重拉。於是就完成了第三版 Gainclone,這一版的 Gainclone 電路與主被動元件完全沒有改變,機內的配置布局第一如二版,只換了機箱、輸出端子,以及短短的輸出入連線。

第三版開聲後,我聽到了既熟悉又新鮮的聲音。Gainclone 那清淡細膩的天性殊無二致,但聲音的質地不同了,紋理更為清楚豐富,細節又更多了點。簡單說,就是聲音變得更乾淨清楚,但機箱畢竟還是鋁製,仍然有個鬆散的粉味。若要更紮實堅固的聲底,或許得把機箱的底板改為銅板或鋼板。當然銅板鋼板除了貴又難施工之外,也未必就好。許多 hi-end 廠機都用鋁作機箱,除了成本考量之外,鋁機箱確實比較鬆軟柔和,不易發出惡聲。

在重製時,量了一下四顆濾波電容 Black Gate FK 1000uF/50V,電容值竟然還正常如新。這六年間 Gainclone 幾乎不曾關機,使用超過五萬個小時,Black Gate 果然非常耐用。可惜手邊沒有更進階的儀器可以測量電容的其他特性。花了些錢完成第三版 Gainclone,改善了一些問題,算是小小的升級,Gainclone 又可以繼續再陪我幾年了。


附錄:關於 Gainclone 的製作要點,可以參考 Pedja 所整理的文獻。除了傳統中的幾個要點:
  1. 物理上極短的迴授路徑(迴授電阻直接焊在 IC 腳上)。
  2. 很大的電源變壓器,200VA 以上,每聲道各一顆更好。
  3. 很小的濾波電容,1000uF 足矣。
  4. 變壓器與主放大電路分開裝箱。
此外還有一些要點,例如電源電壓要低(Gaincard 用變壓器輸出為 23.5V AC),OP-Amps 的 gain 要設得大一點等等,其實重要性不下於前列四項廣為人知的要點。我看到不少 DIYer 玩 "Gainclone",將迴授電阻焊在 PCB 上,距 IC 甚遠;更用上大水溏濾波電容,還直稱如此低頻才夠,除了皺眉實無可奈何。(不知何為國人尤其 DIYer 如此著重低頻?)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