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Stone Age Three point zero

Philips TDA1541A 是二十年前的老晶片,停產多年,想不到現在還有廠製機使用。Stone Age 就是這麼一家奇妙的日本音響小廠,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用石器時代的元件,製造 state-of-the-art 器材。

最初在 Stereo Sound 上看到這家公司的介紹。目前只有三樣產品:後級被動前級DAC。DAC 採用 TDA1541A DAC,被動前級則用古董 WE 變壓器為核心,D 類放大的後級倒是看不出「石器時代」之特色。

Stone Age 的 DAC 名曰 Three point zero,採用 CS8412 直入 TDA1541A,正是我最熟悉的 non-oversampling DAC。在 NOS 之外,還有許多特別之處,該廠都大方地揭示在他們的網站上。

1) SPDIF 輸入 DAC 之後,先過經脈衝變壓器,再經過一顆 Tranceiver IC ST490A,才送入 CS8412。我很少看到 DAC 採用 tranceiver IC,Elso Kwak 之前有類似的設計,好奇效果如何。

2) 每聲道採用一顆 TI/BB OPA627BP 進行 I/V 轉換,再經過一顆 OPA627BP 輸出。

3) 全機無電解電容,主濾波電容為四顆大型的 330uF 薄膜電容,徹底排除「電解聲」。



4) 電源穩壓採用離散式 TL431 shunt regulator 實作。

5) 主線路在洞洞板上搭棚製作,無印刷電路板。







 6) 採用特殊三角型巢狀結構(TNS)機械接地。

從機器的設計來看,Stone Age 是非常有個性的廠家,DIY 味很重,作者說不定也是 diyAudio 的鄉民。這台 DAC 在 Stereo Sound 的評價不錯,沒有 PCB,但似乎並無 S/N 不良的問題。在台灣或許很難聽到這台機器,但參考他們的竅門來試驗學習倒是不錯。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從 SBM 到 Blu-spec CD,華爾特貝多芬《田園》

打從十年前,就經常聽到古典樂迷對 Sony SBM (Super Bit Mapping) 的惡評。特別著名的例子莫過於 Bruno Walter 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據說改以 SBM 技術重新轉錄發行之後,音質大不如前,早年的「郵報版」於是水漲船高,成為傳奇名演的傳奇版本。

我自己的經驗是,同樣是 Sony/Columbia 的唱片,凡經 SBM 技術處理者,都有一種油膩、渾濁、不透明的聽感。同時代的中價位再版錄音,如 DG  The Originals(大花版)、Decca Legends (傳奇再現)等系列,雖然未必一面好評,但某些轉錄確實有正面改善,其餘大多數的錄音也都還不算差,不像 Sony SBM 一視同仁、無分軒輊地把 Columbia 的優秀錄音通通搞砸。然而 Sony 對 SBM 技術顯然情有獨鍾,最近還發展 Super Bit Mapping for Video 技術,將魔爪伸向視訊。我始終無法理解 SBM 的原理,何以能用 16 bit PCM 規格,承載 20 bit 的資訊。音響論壇雖有簡短介紹,我仍然不明所以。國外的討論也不多,Google 搜尋的第一筆結果也看不出什麼端倪。

我開始收集 CD 是 1998 年,Walter 的田園錄音只剩 SBM 版,「郵報版」早已絕版。當時透過 Grado SR-125 耳機和簡單的 Sony 隨身聽聆聽 SBM 版,Walter 的田園仍然相當溫暖動人。然而後來買了幾片尚未停產的郵報版錄音,再與其他 SBM 唱片比對,發現郵報版的聲音果然遠為清新自然,沒有那種渾濁油膩的味道。從此便很想找未經 SBM 「糟蹋」的 Walter 田園來聽。



SBM 版《田園》


幾年過去,Sony 顯然不打算放棄 SBM 技術,遲遲未將一系列 SBM 錄音重新轉錄改版。SBM 華爾特田園一賣就是十幾年,從 1995 上市至今,國際版別無選擇,其間只有 SACD 版田園上市。SACD 版似乎未經 SBM 荼毒,可惜是單層 SACD,沒有 CD 層,意味著無法透過我的主力系統播放, 只好繼續等待。一直到去年底,日本 Sony 用藍光技術製造純 CD 片,以 Blu-spec CD 為名重發一系列經典名演,華爾特《田園》赫然在其中。



SACD 版《田園》


Sony Blu-spec CD 價格昂貴,一張要價七八百台幣。在台灣上市之後,我到唱片仔細端詳 CD 封底,萬幸沒有找到任何 SBM 商標,於是便愉快地買了一片。雖然這是日本版,可能有乾澀尖薄的「日本聲」;雖然這是 DSD 轉錄,和 SACD 版可能採用相同音源,與傳說中的郵報版當有差距,但無論如何,對於這張我喜愛至深的錄音,只要未經 SBM 處理,就足以期待了。而且 Blu-spec 版採用原版 LP 封面,充滿詩意,非常漂亮。



日本 Blu-spec 版《田園》


Blu-spec 版《田園》沒有令我失望。聲音不如 SBM 版溫厚,但清澈開闊許多,再也沒有油膩渾濁的缺憾。動態大,細節多,有一種高規格感,彷彿從 CD 切換到 SACD 的感受。有趣的是,當時我一邊調整 Philips CD-680,一邊試聽這張唱片。我發現播放這張 Blu-spec CD 時,CDM-2 機構的 focus-offset 有明顯的變化。一般的 CD 片,focus-offset 的偏移電壓在 400mV 上下。遇到狀況不好,有明顯刮痕的片子,則 focus-offset 則會飆高到 700mV,甚至更高,此時也會伴隨著跳針的問題。但播放這張 Blu-spec CD 時,focus-offset 降到 280mV 左右,與一般 CD 有顯著差距。我並不太了解 focus-offset 的偏移電壓代表什麼意義,不過數據上的顯著差異,或許證明了 Blu-spec CD 並不是「國王的新衣」,也不只是 re-mastering 而已,而是就 CD 材質有真正的革新,或許可以讓雷射機構更輕鬆、更穩定地讀取資料。

雖然 Blu-spec CD 頗有一新耳目的成效,但我其實並不太在乎這些。我對發燒轉錄、高規格壓片向來殊無興趣。我的目標是透過好的器材,讓大多數的唱片播起來都好聽,而不是揀選少數優異錄音來逼近音響的極限。只要不惡搞,不亂加東西的平實轉錄,我就滿足了。這張 Blu-spec CD 對我的意義是,我終於買到一張「非 SBM 加工」的華爾特《田園》了。


以上圖片來自美國 Amazon 和日本 Sony Music Shop 網站。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非如此不可!?

半夜睡不著找唱頭、唱盤的文章看。不意看到一篇 positive-feedback 雜誌上的妙文,Funk 轉盤與 Denon DL-103 的評論。開場白這麼寫著:

This hi-fi hobby is full of ways of dividing its participants into opposing groups. Of course digital versus analog and tube versus solid-state seem to be the two most common, but there are several others, too. Push-pull versus SET, planer versus box, and high-efficiency versus high power are all areas that some audiophiles will take sides and argue about given the chance. Then there is the whole subjective versus objective thing, but I'll leave that to the various Internet discussion groups to battle about.

For the most part, I'm not too interested in choosing sides on anything to do with audio. I have both solid-state and tube amplifiers; I listen to both vinyl and digital, and have owned and enjoyed both planer and box speakers. I am far more interested in the end result of how something sounds than the technology used to achieve that sound.


一無所知的音響新手,在稍微經歷一點點音響體驗之後,就容易很陷入「XX才好聲」的迷思。比如說第一次聽音響就被低音重擊,目瞪口呆的初哥,接下來很可能就會迷上大功率、生猛有力的低頻。而被真空管機獨有韻味所感動的人士,或許從此再也離不開管機,以為只有管機才能唱出他要的聲音。

一時對某種器材的音色產生迷戀,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輕率地將喜好的音色,與發出這種音色的器材所採用的技術,產生過多結連附會,則不免失之管窺蠡測、瞎子摸象。比如說,某台真空管機,讓試聽的眾人非常驚艷,紛紛各下結論。A 說:「因為這用了 300B,所以好聲,300B 就是我要的聲音。」B 說:「這台機器一概使用銀線,銀線就是好聲的秘訣。」C 說:「這是變壓器交連,訊號路徑無交連電容,原來變壓器交連就是好聲的關鍵。」超級初哥 D 說:「這台機器上面有發亮的燈泡,原來會音響要發光才好聽!」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只掌握到這部器材的片面,他們卻將這個片面因素擴大成好聲的關鍵,作出結論。如果他們懷著這些結論繼續探索音響世界,繼續累積一個又一個片面的結論,最後很可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很小很小的角落裡面,斷絕了許許多多的可能性。上面的例子或許誇張,然而事實上有非常多「資深」音響迷,非黑膠不聽、非管機不聽、非 SET 不聽、非直交不聽、非一級放大不聽、非號角不聽。這些人的存在,證明許多音響迷花費長年的心血金錢,卻仍未能脫離「見山不是山」的境界。

如同 positive-feedback 的 reviewer 所說,我們聆聽一套系統,最好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外行人一樣,抱持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只關注系統最終的聲音,而不把這套器材的每項技術放在心裡。作為 DIYer,則應該敞開胸懷,接受多元的可能,同時保持懷疑的精神,不驟下結論。然後懷抱這樣的態度,盡可能嘗試各種不同的架構和電路,試聽不同的零件和素材,謹慎歸納出一些比較全面的論點,再以此作為 building blocks,構築自己所喜愛的聲音。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Dual 601




從高中開始,對類比訊源一直存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從 2004 年起開始關注日本玩家 RJM 破解 47 Lab Phonocube 的計劃,覺得唱頭放大器簡直比 DAC 還要好玩。除了唱頭放大器,轉盤、唱臂、唱頭也都無一不充滿 DIY 的樂趣,即使是不諳電路的音響迷,也能動手調校。比起數位訊源,黑膠玩家無疑更容易參與播放過程。

儘管如此,由於手邊 CD 不少,已經習慣聆聽音響時,伴有大量唱片可以輪翻播放。踏入類比世界,勢必得另起爐灶,重新經歷一遍收集軟體的漫長歷程。而且後來對音響的胃口漸大,兩萬元的入門級唱盤對我毫無吸引力,感興趣的是 Audio Note TT-2Thorens TD 80047 Lab KOMALinn Sondek LP12,但這些轉盤都不是窮學生手頭上的小錢所能打發。我對黑膠的興趣也尚未狂熱到能夠苦心孤詣,努力存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薪水去買轉盤。結果,時間過去,到 2009 年我還沒有半張 LP,也遲遲沒有任何類比器材。

直到這個禮拜,2009 年的秋天,終於入手一台故障轉盤。人算不如天算,開啟了我黑膠因緣的第一台轉盤既不是 Thorens,也不是 Linn,甚至不是曾經打算便宜購入的 Garrad 或 Technics 老盤,而是過去一無所知的 Dual 601。這台 Dual 601 是 1974 年的機型,頗有歲月痕跡,唱針歪了,唱臂線也斷了,但依然可以運轉,唱臂也完好如初。然而我手邊完全沒有類比器材的資源,沒有唱頭可以替換,甚至沒有 phono 放大可以測試這台轉盤的聲音,所以現在只能把 Dual 601 晾在一旁,閒來無事上電看它空轉。

在 Google 上搜尋 Dual 601,華語世界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國外的相關網站,也不是我平常熟悉的音響社群,而是以黑膠狂熱者、古董音響迷出沒的所在居多。這種面對一片汪洋,充滿陌生與茫然的感覺,恰似青澀的高中時期,剛開始收集唱片,摸索音響世界的時光。

所幸有個黑膠網站 vinylengine 記錄了 Dual 601 完整的 specification,還提供 owner manual 和 service manual 讓會員免費下載。看到 service manual 裡無所不有,豐富詳盡的資料,著實讓我安心不少。我已經相當習慣透過電路和架構去認識音響,service manual 裡的結構圖、電路圖、零件表,比介紹評論更足以讓我熟悉這台機器。至於平常不屑一顧的 owner manual,此時卻給了我相當的助益,因為我連轉盤如何啟動、如何停止,都不太上道,更別說要調整 VTA 和針壓了。

如今目標已經相當明確:找個便宜堪用的 MC 唱頭,再組一台 Phonoclone,讓 Dual 601 發聲,這就是我在類比世界的起點。類比和數位彷彿兩個平行世界,原本只要單純考慮 CD 唱片、CD 轉盤、DAC、前級、後級、喇叭這條鏈狀的路徑。現在多了一條分支,整個系統似乎也多了一個維度,一下子立體了起來,也複雜了許多。我還不知道該如何梳理這種複雜的困惑,但似乎必須經歷這段新的路程,才能全面認識音響的樂趣。

圖片來自德國 Mackern lese hifi 網站。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Velvet Underground





Velvet Underground 是引領我入門搖滾樂的團體。在 2006 年之前,固然已經熟悉古典樂,對爵士樂、流行樂等音樂型態多少也能聽出一點興味,但總是沒有機緣好好認識搖滾樂。直到聽過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這張專輯,也就是所謂的「香蕉」,我終於驚為天人,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速迅買齊了 Velvet Underground 所有專輯,他們的其實專輯出奇地少,不過四張而已。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或許是此團最知名的專輯,最有代表性,最合適入門,但卻不是最有個性的專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第二張與第三張,尤其第二張專輯 White Light/White Heat,風格最強烈,實在是此一經典樂團的經典之作。





White Light/White Heat 從頭到尾都是恐怖刮耳的噪音,音質生澀粗礪,充斥各種莫名奇妙的雜訊,音樂中各種不諧和的元素此起彼落,甚至可以用「難聽」來形容。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時候我自己也不喜歡聽這張專輯。半深人靜獨自放鬆的時刻,絕不會放這張專輯;煮好晚餐準備好好享用時,也絕不會放這張輯;在工作趕程式時,更不可能放這張專輯。只有心無旁鶩,打定主意全心全意好好欣賞時,才會甚重其事地播放 Whte Light/White Heat。這就是如此一張非常難聽,難聽到讓人喘不過氣,難聽到讓人頭痛萬分,難聽到讓人感動無比,難聽到讓人不可忘懷的專輯。

White Light/White Heat 完成之後,Velvet Underground 的創團元老 John Cale 離開了樂團。John Cale 或許不如另一個靈魂人物 Lou Reed  醒目,但如果 Lou Reed 代表著柔軟、感性、悅耳的風格,John Cale 則無疑代表了粗獷、堅靭、刮耳的相對力量。John Cale 離開後的下一張專輯 The Velvet Underground 仍然保有先前的強硬和張力,但無疑比 White Light/White Heat 和緩悅耳許多。這張專輯最妙之處在於剛強與柔軟、刺耳與和諧之間巧妙的轉折和對比。倒數第二軌 The Murder Mystery 接近九分鐘狂躁原始的嘶吼,層層遞進,一波又一波地堆疊沉鬱的能量。然而,就在最狂野最高潮的頂點,一切的噪音戛然而止。此時 Maureen Tucker 輕柔平和的清唱恰如其份地響起,先前纍積的躁悶之氣瞬間昇華了,終於雲淡風清,音樂結束在一片溫馨寧靜之中。





到了最後一張專輯 Loaded,Velvet Underground 已經欲振乏力。頭兩張專輯原始、粗礪的原創性,這時已不復見;第三張專輯成熟地運用各種音樂元素營造戲劇張力,如今也已平淡。Loaded 只剩下一大堆非常悅耳,支支動聽的歌曲。這些歌曲甚至比第一張專輯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裡的眾多名曲還要「好聽」,顯然樂團作曲的功力更為成熟了,但除了好聽、悅耳之外,卻再也不剩什麼。所以我永遠記得第一張專輯裡的曲子,比如說 Sunday Morning,但卻無法記住 Loaded 裡的任何一首曲子。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OP-Amps 印象

不同的 OP-Amps 內部的電路都不一樣,但許多 OP-Amps 接腳相同,特性相近,可以替換使用。於是,換 OP-Amps 就像換電容、換電阻一樣,變成調音的環節之一。不過電容電阻這種被動零件,不論怎麼換,只能修飾門面,作最後的微調。OP-Amps 內部是複雜的電路,換 OP-Amps 等同於大幅更動電路,帶來的效果比換零件更有趣,可能改變全系統的氣質和走向。

UCC 穩壓用到一顆 OP-Amps,這顆 OP-Amps 用來控制輸出電壓,就在迴授路徑上,責任重大。最近持續調整 First Watt B1 Preamp 的電源,幾經試驗,確認 UCC 穩壓對此 OP-Amps 非常敏感,OP-Amps 本身的個性走向對 B1,乃至於對全系統的音色韻味都有鮮明的影響。在完成 UCC 穩壓之初,先採用 UCC 推薦的 NS LME49710,這顆 OP-Amp 表現穩定,我也頗愛其音色。如今穩壓的其他環節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於是重新回到這個部份,針對目前的系統,慎重挑選最適合的 OP-Amps。

晚上朋友來找我,正好一起試聽各家 OP-Amps,以下稍微筆記一下這些 OP-Amps 的音色和個性。

1. NS LME49710NA
這是 UCC 官方推薦的 OP-Amps。這顆 OP-Amps 很新,專為 Hi-Fi 音響應用設計。聲音的確也相當不凡,非常通透,是手邊所有 OP-Amps 裡最透明的。全頻段的音色一致,非常平坦寬闊。可惜聲音過於直率,對音樂的表現比較單調,缺乏張力,久聽之後常常感到無趣。

2. ADI AD847J
這是我最喜歡的 OP-Amps 之一,也是 ADI 的 OP-Amps 裡我個人最偏愛的。AD847 速度夠快,頻寬表現也不錯,難得的是非常有表現力,嬌柔婉轉,特別強調音樂中的抑揚頓挫,傳達情緒起伏。與 LME49710 相比,高頻稍為衰減,高、中、低頻的音色不太一致,不如 LME49710 那麼平坦寬敞。

3. ADI ADA4627BRZ
OPA627 是 TI/BB 旗下大名鼎鼎的「天王級」OP-Amp。這顆 ADA4627 據說是 ADI 版的 OPA627,架構、特性皆類似 OPA627,可以作為 OPA627 的替換品。ADA4627 高低頻延伸非常優秀,音響性極佳,尤其低頻渾厚、氣勢如虹,確實有 OPA627 的味道。與 OPA627 相比,音色比較直接,不經修飾。對我來說,ADA4627 可以當作「沒有 BB 味的 OPA627」來用。因為 Burr-Brown 系列的 OP-Amps,高頻往往修飾得太過圓潤,調味過重,不如 ADI 素雅,也不如 NS 清澈。

4. ADI AD8065AR
這是 ADI 的超高速 OP-Amps,頻寬達 145MHz,相當驚人。用在 UCC 穩壓上,效果也同樣驚人。音樂的速度飛快,所有音符都草草帶過,匆促異常。事實上音樂的速度不可能隨 OP-Amps 而變化,但聽起來就是奇快,非常詭異。故而 AD8065 雖然有趣,但完全不適用於目前的位置。

5. ADI AD8610BR
這是 ADI 針對音響應用設計的 OP-Amps。在剛推出的那陣子,頗為熱門。尤其是 dual 版 AD8620 經常用於耳擴,廣受耳機族好評。但 AD8610BR 和前面幾款 ADI 的 OP-Amps  相比,卻顯得最平庸,最沒有個性。而且,AD8610 的音色也有點修飾,好像多了一顆交連電容一樣,不透明,不如其他 ADI 直接。相比之下,TI/BB 設計給音響用的 OPA134,雖然有 BB 味,但韻味更好更有特色。

6. TI/BB OPA627BP
OPA627 或許是最著名的 OP-Amp,不玩 DIY 的音響迷也能琅琅上口。更有一些廠機用家,根本不考慮電路需求和音色偏好,盲目購買昂貴的 OPA627SM 來替換,以為這樣就是王道中的王道。這顆 OP-Amp 的特色是頻帶寬闊,低頻豐沛,動態強勁,或許迎合了台灣人的口味。而我始終覺得 OPA627 偏向「大港」,標準美式作風,一味強調動態和寬頻,沒有什麼氣質,對音樂的刻劃不夠深入。

7. TI/BB OPA277PA
這顆 OP-Amp 聲底稍薄,但音色非常樸素,又有特別的韻味,是 TI/BB 旗下少數有氣質者。不過整體來說,雖有特色,等級卻不夠高,不如同樣樸素卻遠為高貴的 OPA111。

8. TI/BB OPA227P
在以往印象中,這顆 OP-Amp 編號類似 OPA277,聲音走向也接近。果然聲音同樣樸素,但各方面都比 OPA277 要差一點,完全沒有獨特之處,不如直接採用 OPA277。非常平庸的 OP-Amp。

9. TI/BB OPA134PA
這是 TI/BB 專為音響應用設計的 OP-Amp,聽感上的確有一種 Audio Grade 的質感,滑順、有彈性,但反過來說就是音染明顯。我不欣賞這種調味。同樣針對音響應用的 OP-Amps,透明平實的 NS LME49710 品味高明許多,然而 OPA134 又比平庸無趣的 AD8610 好上一點。

10. TI/BB OPA111BM
OPA111 相當特別,只有 AM、BM、SM 三種金屬殼等級,與前面的塑膠等級相比,似乎不太公平,但不論音色走向,OPA111BM 的質感和 S/N 比確實高出其他 OP-Amps 一大截。OPA111 速度稍慢,音色平實,不特別強調動態或低頻,較無我所不喜的「BB 味」,比 OPA627 更樸素內斂。把 OPA111BM 用在 UCC 穩壓上,噪訊超低,分離度極佳,質感高貴,大幅提高了整體的客觀品質,卻沒有添加太多本身個性,是相當實用的選擇。

手邊還有很多 OP-Amps,但有些用在此處會震盪(如 AD797 和 AD843),有些則是向來不合我的胃口(如 NE5534 和 OPA604),還有一些是電流回授(如 AD844 和 AD811),也就不試聽詳述了。

以上十顆裡,我目前比較偏好 AD847、ADA4627、OPA111 這三顆。這三者走向有別,各有妙處。AD847 婉轉動人、ADA4627 痛快淋漓,OPA111 噪訊極低,質感特佳。OP-Amps 有半標準化的介面,電路設計不同,卻可以替換使用,這比單純換真空管或電容電阻有趣許多。同樣的,如果只追求昂貴的 BM、SM 等級,那仍然是在相同電路下,找尋更好的封裝方式或製造品質而已。不如在不同種類的 OP-Amps 之間試聽比較,針對當前的應用位置,選擇出最合適自己聆賞品味的款式。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資訊封閉的台灣音響圈

台灣地處亞洲邊彊,位於小小的海島。島上人民沒有獨立思考的素養,拙於吸收外文資訊,國內媒體和社群成為灌輸人民知識的唯一來源。在這種情況下,資訊封閉的情況非常嚴重,等於兩千萬人一起坐在一起小小的井裡,看著天上偶然經過的浮雲飛鳥,就以為世界如此。

在封閉保守的音響圈,更是如此。在台灣對 hi-end 品牌的認識和評價,和英語世界的看法有天壤之別,和日語世界的看法也大異其趣。有人歸諸國人的「音響品味」有別於日本或英美,對於這些 hi-end 品牌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其實是代理商與音響雜誌掌握資訊,國人對音響的認識,泰半只能經由代理商和音響雜誌所開的一小扇天窗去認識,而很少人能走出門外,一覽世界之奇之大。

最誇張的無疑是 MBL。MBL 在台灣如日中天,高倨德國品牌的第一位(甚至歐陸第一品牌也不為過),每次新器材推出,彷彿都是了不起的鉅作。但在國外呢?有多少人討論 MBL?有多少國外媒體像台灣的雜誌如此全力盛讚,讓 MBL 享受帝王般的待遇?又如 B&W,在台灣更是呼風喚雨,音響外行人或許不知道 MBL,但稍微接觸劇院喇叭的新手,必定耳聞 B&W。但在國外呢?在 Audio Asylum 上有這麼多人討論 B&W 嗎?再說 BBC LS3/5A ,在台灣二手行情水漲船高,據說快要漲到原價的兩倍了。但在美國二手市場根本就像垃圾一樣隨便亂賣。有人在國外撿到便宜,還沾沾自喜,以為外國人不識貨。事實上 LS3/5A 又是什麼好貨了?把垃圾拿回來當寶貝,就叫做識貨嗎?

正是台灣音響迷吸取資訊的方式這麼狹窄,只要有心,代理商和雜誌社很容易聯手打造形象,把二線品牌重新包裝,塑造為 hi-end 精品的一方之霸。之前某位主筆很意得的說,台灣人非常欣賞某個歐洲品牌,該廠一半以上的貨都銷至台灣。國際一線大廠,竟然一半以上的市場要靠台灣人捧場?事實上該廠本是二三線品牌,經過台灣代理商雜誌社包裝宣傳,當然貨都銷過來了。說難聽一點,這分明就是外國人不要的東西,通通丟到台灣來嘛!雜誌社和代理商支手遮天,改造台灣人對音響的認知,洗腦如此成功,難怪要得意了。

說穿了,台灣音響迷就和大多數台灣人一樣沒出息,沒有思辨能力,不會學以致用。在網路普及,重視外文的年代,這些有錢有閒的音響迷竟然不會好好利用網路,了解天地之大,世界之無奇不有。網路普及,結果只會在 MyAV 上貼圖打屁,上萬篇文章卻沒有多少火花。重視外文,但外文能力侷限於考試工作,餘暇卻不能閱讀外文雜誌外文網站。這不就像民國初年死不肯剪辮子的「前朝遺民」一樣,賦與自由的權力卻不敢享受,自甘淪為資訊奴隸,任由商人媒體剝屑欺凌。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